第12部分(第2/4 頁)
率、更輕鬆、有更好的結果及更多的報酬。至少不能比現狀更糟糕,這點也很容易理解的。還有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話,公司的股東當然也會期待有更高的紅利。
為了符合各方面的期望,讓業績蒸蒸日上,給公司員工安心和安定的生活;對股東來說也要確保有安定和高額度的紅利。為了做到以上各點,就要實現更高品質的經營。而實現更高品質的經營的原動力就是,更高的實幹能力、管理能力、指導能力、改善能力,而其中的管理能力、指導能力、改善能力是牽涉到周圍相當多人的一種能力。
我們將焦點放在“改善能力”,如果這些能力只侷限在管理者、公司領導者或是特定人上面發揮而已,是相當不足的。儘可能讓很多人參與改善計劃,並且一起推動。如果可以,讓全體員工參加這種活動也是相當不錯的作法。而改善活動的後援者就是中間幹部。
這些公司的改善運動,原本應該是由下向上,由員工自己發動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就會失去這種機會。
這和一般工作上有職務之分或是命令權威方式不同,但是如果管理者能為這種運動起頭,並且讓改善運動上軌道就需要成為員工們的後盾才行。
因為公司環境和工作的改善原本就是管理者份內的工作。但是這種運動與其由上往下強制執行,倒不如由下往上,讓公司員工自動發起,這樣活動才會比較熱烈,成果也比較好。很多公司都已經採取這種方式了。如果推行得好,不單是公司,公司的每個人都能夠受益。
〈二〉加強經營管理能力的磨鍊
管理的彈性
“管理”這個詞語有很多人會聯想到硬梆梆的限制及統治。“在職業棒球裡面,管理型的教練展現亮麗的成績單”或是“選手感到畏懼及不安,所以不能持久”我們常聽到這種話,一般在使用管理這個字根的時候,都會呈現出限制、監視的印象。但是,管理本來的意思和統治或監視不一樣。管理應該只是一個過程,我們也不能說過程中完全沒有統治和監視的情況。但是所謂的管理是:
有計劃的準備工作,指示團隊裡面各成員的工作範圍和角色,並且檢查事情的進行步驟,這整個過程和活動,就叫做管理。
所以針對個別作業和工作,仔細地檢驗和指導,這些也算做廣義的管理。但是如果管理者對於每個細部的作業或工作,干涉太多的話,反而會造成作業流程或是工作上的阻礙———這種就不能稱為好的管理。
如果我們拿職業棒球作比喻,就好像是棒球教練只針對個別選手的技術做指導,卻疏忽了最重要的任用選手、作戰策略、比賽過程裡的錯誤等等事項。
當然,一個小小的錯誤也有可能對全體造成很嚴重的影響,所以細部的作業或工作也絕不能馬虎。但是就管理的角度來看,在各個作業上都很順利為前提的情況下,整體的流程或是全體的“戰略”、“業績”才是重點所在。細部作業和整體流程兩者,會隨著管理者的水準、規模變大,重心漸漸排在整體流程上面。如果管理方式太過細微,這時重心就會比較傾向各個的細部作業。這種細部式的管理方式,為了和管理作區分,可以稱之為“監督”。
也就是說,三十歲的人被要求所應具有的管理能力,應該從監督開始,然後進入到真正的管理,再來就是進入經營的階段。所以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管理能力,首先得檢驗自己的位置,然後學習自己應當有的管理能力加以發揮,這是相當必要的。
如果你擔任的是監督和指導末端的工作,卻只注意整個、作業流程,這樣就會疏忽了自己原本的職責。相反的,如果你負責的是整個流程的控制,卻專注於個別的業務上面,如果流程出現問題,你可能也沒辦法發覺,因而導致公司的大混亂。
這兩種狀況都不好,但是後者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重視整體的經營理念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經營理念”。從團隊的領導者到業務部的責任者、經營者、管理者和領導者,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會將自己團隊(公司、部門)的責任排在第一位,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管理者或是領導者原本只是“董事長的代理人”,另外董事長直接的代理人還有副董事長、常務董事、董事等等,再下面還有部長、科長等等,這是一般的組織型態。所以全部的管理人員和中層幹部,本來就應該有全公司的視野,也就是要有“經營理念”。
但是實際上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很多管理者首先會針對自己的團隊或是部門的利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