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1995年,“希望”又再次有新突破,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分割槽治理”,劉永行主持“東方希望”,劉永好坐鎮“南方希望”。
1997年,劉永好剝離南方希望集團中部分資產並追加投資,以億元註冊資本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希望集團”。集團所共有的品牌“希望牌”飼料系列,以品質優良、服務周到而風靡大江南北,佔據全國飼料市場份額的10%以上,成為中國民族飼料工業的佼佼者。此時,新希望集團已不再是傳統的家族企業,而成了產權明晰、職責分明的現代企業。
1999年,新希望集團全年銷售量增長14%,利潤總額取得歷年最好成績。
2000年,新希望實現產值近40億元人民幣。為此,劉永好在2000年被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2000亞洲之星”。新希望集團亦獲得中國企業協會授予的企業傑出管理獎。
新希望集團現有上萬名員工,在全國遍佈近百家企業,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建有數家工廠。新希望的產業範圍已涉及飼料及食品、房地產、金融與投資、精細化工、電子資訊、國際貿易等領域。
劉永好帶著他的“新希望集團”,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一路走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堅實,不僅為主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大踏步地成功地實現了產業轉型。他希望他的新希望集團形成“七八千人搞飼料,年利潤兩個億;七八十人搞房地產,年利潤兩個億;七八個人搞金融,年回報至少兩個億”這樣的產業格局。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三、發展之道:“經營”三層次(1)
“到現在,仍然很難想象經過那麼多風風雨雨之後,我終於見到民營企業得到這麼廣泛的認同,我很自豪我的企業擁有今天的成果。”作為中國首家民營企業集團總裁,作為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家,劉永好在回顧創業歷程的時候感慨良多,簡短樸實的語言背後不知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作為20年屹立不倒的企業,劉永好一直在關注民營企業的成敗興衰。他的一個理論就是要學習失敗,只有失敗才能教會人不再失敗。在民營企業中,確實存在各領*三五年的現象。他認為,從總體上來說,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因為市場經濟早期,機會很多,一些人抓住機會,短期內崛起很正常,但是由於產業週期性、過渡性,或者產業選擇本身出了問題等原因,造成每隔3~5年一次調整。對於那些遭遇“滑鐵盧”的企業,劉永好認為有幾點值得反思。第一,沒有形成主導產業,也就沒有核心競爭能力;第二,有的企業是抓住歷史的機遇迅速成長起來的,但當時代給予的機遇不斷變化的時候,還試圖去按舊有的思維定式去運作;第三,有的企業創業做得很好,但內涵性增長不夠,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動力。
總結新希望集團20年來的發展歷程,劉永好則不斷強調“腳踏實地”4個字。至今,他依然認為自己做得還不算成功。他說,“成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有很多企業都說,我們要在多少年內達到世界500強,我聽到很多這樣的話。在15年前、10年前、5年前,我都聽到過這樣的話。可是,現在說這句話的企業都已經沒有了。越是要急著達到世界500強,倒下去的速度就會越快,你朝著這個目標不是腳踏實地地去做的話,往往就奠定了失敗的基礎,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更大。畢竟,你在進步的時候,別人也在進步。”
劉永好認為做企業要有危機意識。他在2006年8月18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和上海市經濟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06年上海論壇”的演講中說:“20多年來能夠在市場上拼搏,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實力,並且能夠得到社會認同的企業不多,我為我們的企業能夠成為這樣的企業而感到驕傲。”“假設再過24年我還能夠站在這兒,我們的企業還能夠站在這兒,我們的民營企業家們都還能夠站在這兒,那麼中國的經濟就大大發展了。”
2006年8月18日,劉永好應邀出席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上海市經濟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2006年上海論壇”,並作了題為《上海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天堂》的演講。
劉永好用三個層次的“經營”,來概括新希望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之道。
第一個層次是產品經營。劉永好說,產品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企業必須有自己的產品,而且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做產品,不然就會產生“泡沫”。他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