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知府衙門裡,柴寅賓琢磨著康寧的新規矩,他將其命名為平方法。
“這平方法也算是以工代賑?”
“算!”康寧果斷的回答道,“一群農民最適合的工作,就是種地。以前他們是種自家的地,打出糧食之後賣掉換錢。現在,是所有糧食都歸我強制收購,當然名義上是領獎金,誰讓他們種的是我的地。如此一來,相當於他們在為我黑蓮教做長工,只是不做木匠活,也不做搬用工。而是他們的老本行,種地。”
柴寅賓點點頭,連連稱讚康寧好手段,轉而問道:“那開墾荒地又是怎麼回事兒?這個七十年的使用權,是怎麼回事兒?”
聽到他的問題,康寧露出奸詐的微笑。(未完待續。)
第一百一十一章 墨家學說染黑的白蓮教
七十年的使用權?這當然是他的惡趣味。但也是人多地少矛盾之下,為數不多擁有後世範例的策略之一。
更深一層的考慮則是,康寧想要打破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將華夏的血液澆灌在更加廣闊的土地上。
後市的倭國,用相當於華夏三十分之一的領土,養活了相當於華夏十分之一的人口,頂著三倍人口密度的大帽子,他們的做法是什麼呢?
向拉美地區移民。在南美洲的幾個國家,日本後裔已經佔據了相當的比例和話語權。曾經有一位叫做滕森的日本後裔,連續兩次當選秘魯總統。而後世的華夏則是精英人才外流嚴重,反而不是普通移民。
但是康寧想要達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須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留下自己的爪牙,沒有比黑蓮教教徒更適合的爪牙了。所以他們安土重遷的思想必須被抹除掉。
“七十年,我本來還覺得太長了些。其實二三十年最好不過。那樣,我就有理由慫恿我的信徒們,將華夏的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去。不過,這種行為目前不被朝廷認可。前些年,在馬尼拉的華人遭受屠殺,朝廷卻只是將他們當做棄民處理。我還不想讓我的教眾,享受這樣的待遇。”
柴寅賓聽到最後,臉上難免有些尷尬,不過他對朝廷一些政策,也早就有所不滿。他跟隨石子明學習,便是因為石子明也有一顆改革的雄心。這讓他看到了消除種種弊端,中興大明王朝的契機。
對於康寧的想法,柴寅賓已經有了一定認識,不讓子孫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喝拉撒,便是讓他們奮進的動力。有了奮進的下一代,帝國才有繼續發展的動力。
不向大明王朝,衛所制度和勳貴集團都是建立在世襲制度的基礎之上的。衛所兵在太祖的構建當中應該屬於肌肉。用來出拳與格擋敵人的攻擊,可如今這些肌肉已經患上了重症肌無力。而勳貴集團則是皇帝來已通知的骨架。可自從靖難之役,那些所謂將門虎子的“驚豔”表現,就已經證明這個設想如何的荒唐。土木堡之變之後,這個骨架已經嚴重殘疾,重病難愈。小二百年來,這幅骨架早就已經被時間腐蝕。小指頭一戳,估計就會轟然崩塌。
而且柴寅賓也知道,這個小指頭已經出現在了遼東。
不過有了康寧的這個構想之後,不知道會不會有扭轉乾坤的局面。
但是。很快他就注意到,康寧的這個方法想要推行天下,卻是很難的。畢竟天下的土地,大多數已經有了主人。怎麼可能拿出來重新分配?他們攥在手裡準備讓子孫代代相傳的土地,怎麼可能同意只使用七十年?除非……
“啊!”柴寅賓一聲尖叫,繼而用驚恐的眼神看了康寧一眼,旋即又嚇得趕緊收回了目光。
饒是他動作很快,康寧也注意到了她眼中的驚恐。
“柴大官人,你想到了什麼?”
“沒。沒什麼。”柴寅賓趕緊喘幾口氣,對康寧說道,“海外之土,根據子明先生所說。的確比中原還要廣闊。如果可以善加墾殖,的確可以養活更多的人,這是仁義之舉。”
康寧謹慎的看了他兩眼,才說道:“小弟正是這麼想的。可惜和大人一樣覺得這是仁義之舉的。朝堂袞袞諸公,卻沒有幾個。小弟倒是希望,大人能夠早日晉升到那袞袞諸公之列。也好將我大明之矛盾,向外疏導一下。”
“疏導一下?”柴寅賓低聲呢喃著這幾句話,又狐疑的看了一眼康寧,難道說他心中所想的,只不過是向外疏導一下,而不是……
不,不對。擁有那麼大志向的人,怎麼可能輕易表露出來。這,一定只是掩飾而已。
柴寅賓把這個判斷深深的埋在了心底。沒有證據,他也不可能去告發康寧。再說了,康寧是石子明先生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