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議朝政(第2/3 頁)
寢工程擱淺。王曾瞅準機會向太后單獨奏明瞭真相,太后便毫不猶豫地以此為機會,處死了雷允恭,罷免了丁謂宰相的職位,將其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終於把朝廷大權奪回到自己的手中。當時民謠說:“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劉太后貶黜丁謂大快人心,但她沒有采納民謠的另一半,她與寇準的從政風格都有點自以為是的傾向,兩人是無法合作的。
對劉太后的治績,《宋史》有一段大體公允的評論:“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
當然,在她垂簾聽政十餘年間,也倚用宦官、放縱外戚,這往往是母后臨朝的孿生現象,但畢竟沒有達到危害朝政的程度。以宦官而論,儘管後人說她“制命出於帷幄,威福假於內官”,但她重用的羅崇勳和江德明,還沒有資格列入《宋史?宦官傳》,可見其危害不大。
至於外戚,因她本身就沒有盤根錯節的家族基礎。其兄劉美在她垂簾以前已經去世。外戚中唯一位至執政大臣的是錢惟演,他把妹妹嫁給了劉美,後與得勢的丁謂聯姻,是一個專攀高親的無恥之徒。他在真宗生前就是樞密副使,太后垂簾後升樞密使,但不久就以太后姻親“不可與機政”的理由,被解職出朝。後來他兩度謀取相位,都遭到朝論的強烈反對,御史鞠詠甚至表示:倘若相惟演,就當朝撕毀拜相詔書。劉太后也終沒敢讓他圓上宰相夢。
女主聽政。在中國古代總不為正統觀念所認同,因而王曾力爭一個“權”字,劉太后在垂簾之初也不得不許長,即當還政”。天聖七年,仁宗已到及冠之年(二十歲),但劉太后絲毫沒有還政的動靜。於是,其後幾年,內外臣僚要求仁宗親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這些奏疏。劉太后或是不予理睬,或是藉故把建議者調離出朝,將大權一直攥到去世為止。
在宋人記載中,頗有劉太后準備效法武則天的說法。明道二年。她打算穿著天子袞冕謁見太廟,參知政事薛奎問她:“大謁之日,究竟作男兒拜,還是作女兒拜?”但她還是穿戴經過改造的皇太后冠服謁拜了太廟。當她命有關部門撰著《謝太廟記》時。卻遭到了抵制,認為皇太后謁廟不能作為後世之法。
劉太后也曾試探性地問大臣:“唐武后何如主?”以耿直著稱的魯宗道毫不猶豫地回答:“唐之罪人,幾危社稷!”她默然不語。有討好的臣僚建議仿武后故事立劉氏七廟。她詢問宰執,魯宗道反問她準備拿嗣君怎麼辦,於是她只得作罷。三司使程琳獻《武后臨朝圖》以為迎合,它擲於地上,說:“我不做這種有負祖宗的事!”據說,她臨死前對著仁宗拉拉自己的天子袞冕,似乎欲有所言,大臣薛奎認為她在示意穿著天子袞冕不能見先帝於地下,仁宗命改用皇后冠服入殮。
雖說劉太后未必不想效法武則天,但宋代限制女主和外戚干政的家法十分森嚴,大臣、臺諫和其他臣僚得以援引諫阻,使劉太后縱有其心也無其膽,以致她不得不表態不做有負祖宗的事情。晚年,她召見曾反對她預政的李迪,問道:“我今日保護天子至此,你以為如何?”李迪心悅誠服的表示:當初不知皇太后盛德乃止於此。
劉太后是一位有功於宋朝統治的女政治家,史稱“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大體說來,她的政治才幹與政績絕不在其夫真宗與其子仁宗之下,其臨朝時的個人品德也應基本肯定。在她聽政的天聖、明道時期,不僅恢復了真宗鹹平、景德年間的發展勢頭,還為仁宗慶曆盛事奠定了基礎。
明道二年,劉太后去世。宋仁宗這才知道自己並不是劉太后親生的。原來,她的生母李氏是劉皇后的侍兒,因為長得膚色明麗,真宗讓她侍寢而懷上了孕。孩子生下後,劉皇后奪為己子,讓楊淑妃撫育。他從小叫劉皇后為大娘娘,叫楊淑妃為小娘娘。
李氏因為地位低下,不敢理論,默然雜處宮嬪之中。人們都畏懼劉皇后,也沒人敢說明真相。仁宗即位,劉太后讓李氏去為真宗守陵,隔絕這對親生母子,以確保自己的權力。同時訪得她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讓這個衣食無靠的鑿紙錢的小工當上了三班奉職,步步升遷,做得也並不十分絕情。
李氏是明道元年去世的,死前雖進位宸妃,但劉太后仍打算以宮人之禮在宮外治喪。宰相呂夷簡不以為然,太后大為不滿,夷簡從容道:“不為劉氏著想,我不敢說;倘若考慮劉氏,喪儀自當從厚。”太后終於感悟,用一品禮和皇太后服入殮厚葬。
劉太后一駕崩,有人就對仁宗添油加醋的說李宸妃死於非命。血濃於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