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征服了,原因是這位滿清帝王比明代歷朝皇帝都熱愛和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功夫,其中對朱熹哲學鑽研最深;又親自批點《資治通鑑綱目大全》,與一批著名的理學家進行水平不低的學術探討,並命他們編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義》等著作;還下令訪求遺散民間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並且大規模地組織人力編輯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大清會典》等等,文化氣魄鋪地蓋天,儼然一位漢文化大學者。由此漢族文人紛紛妥協。文化可讓人活,也可讓人死。一九二七年六月一日大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而亡,死因眾說紛紜。陳寅恪認為王國維並不是死於###、人事糾葛,或僅僅為朝廷盡忠,而是死於一種文化;他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說:“凡一種文化值衰弱之時,為次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餘秋雨也贊同這種說法,並進一步分析說:“王國維先生實在無法把自己為之而死的文化與清庭分割開來。在他的書架裡,《古今圖書整合》、《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紅樓夢》、《桃花扇》、《長生殿》、嘉乾學派、納蘭性德等等都把兩者連在一起了,於是對他來說,衣冠舉止、生態心態,也莫不兩相混同。我們記得,在康熙手下,漢族高層知識分子經過劇烈的心理掙扎已開始與朝廷產生某種文化認同,沒想到的是,當康熙的政治事業和軍事事業已經破敗之後,文化認同竟還未消散。為此,宏才博學的王國維先生要以生命來祭奠它。他沒有從心理掙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識分子總是不同尋常,他們總要在政治軍事的折騰之後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了,別無他途;明末以後是這樣,清末以後也是這樣。但清末又是整個中國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國維先生祭奠的該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腳點。”當局的所作所為令逍遙子視死如歸。每有空閒時間,他便伏案筆耕。半年生死考驗,半年休養生息,半年遐思近想,多少個晝夜一去不復返。他將這期間所寫的文章匯總抄在一本厚本子裡,取名《病裡乾坤》,感慨之下寫下一段話:“有一天,我回到了家,他有一個更為具體的名字——國家。在前途迷茫之時,在命運混沌之處,人唯有回到自己的國家,才算真的安身立命。”這本《病裡乾坤》記錄了他在困厄之中精神的陷落和獲救,其中精神支撐他直到大病痊癒、服刑期滿。
書包 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
棄暗投明(33)
逍遙子回到連隊那時候已是年終歲暮,一年一度的老兵退伍工作如期結束。他最想念的戰友國國已經走了。中中說:“從知道你要回來起,國國就朝思暮想,說要見見你,說些話。結果沒來得及——他叫我轉告你,很希望你明年退伍了到他家裡去。唉,歲歲被選去了海軍陸戰隊;萬萬在司機集訓團,要明年海訓前才回來;現在國國又走了,不知能否再見;我正愁一個人孤單難過,幸好你回來陪伴。對了,你走之後小護士每隔一月打個長途來,問我你的情況。你放心,我當然知道該怎麼做,她已是蘇林的人,我想不該告訴她你的窘境,於是跟她吹牛,說你去讀軍醫大學了,在那兒被千百個美女包圍著呢。”逍遙子笑道:“你就知道說這些!不過還得感謝你。做得很好。但不知她過得怎樣。”中中道:“我想她再不會打電話來了吧,可她還是打;她對你這樣藕斷絲連,我想恐怕是蘇林待她不好。”逍遙子說:“希望不至於如此——‘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真如此也不怪我。”中中聽了笑一聲,又說:“蘇林也常常寫信來,搞得我忙得很,又要看他的信,又要讀你的文章,所以回信給你的文章作評語就不多,你那時候不怪我吧。當然你的文章我每篇都讀了,現在還儲存的好好的,你要的話待會拿給你。”逍遙子笑道:“我要。”中中一面說:“我覺得這些比你在文化集訓隊時寫的那些強多了,”一面翻床頭櫃,翻出來一大捆信件。逍遙子驚歎:“你這鳥人,怎收這許多信?”中中一面說:“沒辦法,筆友太多了。”一面檢點出逍遙子寫的信,一總交給逍遙子,說:“你可記清楚,我可全交給你了——好好儲存,說不定哪天台灣迴歸大陸了,你這些反獨倡統的文章可就變得珍貴有價值了。”逍說:“希望那一天早點到來。”晚飯後他一個人看自己寫的那些東西。其中一篇《承諾是罪》很是特別。記得是在得知考上軍校的那天一揮而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