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子胥於地下,必重羅三幅,以掩吾面。”說完自刎而死。 越王滅了吳國,十年之仇已報,然而次日卻不見了范蠡與西施。原來范蠡已攜西施共乘一葉扁舟,泛遊太湖,二人相親相愛,飄泊而去。從此他們隱姓埋名,暢遊五湖,過著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遙生活,專致唱隨之樂,不再縈心於人世間的恩怨是非。很久以後,在山東出現了一位鉅富,叫陶朱公,他有萬貫家財,妻子也美豔如花,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 文種得范蠡留下的書信。書信寫:“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既破,謀臣即亡,蠡思每每及此,是以棄名利於富貴之場,樂輪竿於江海之上。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同僚誼重,敢不盡布,惟子明鑑,乞早圖之。”文種讀罷嘆息說:“范蠡誠高世之士,吾不及也!”然而終不能捨棄富貴,內心矛盾之下,即日稱病不朝。最終被勾踐所殺。    
夫差貪迷美色亡國之謎(3)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但關於西施下落眾說不一。 (一)西施沉海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吳越春秋·逸篇》也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其意蓋謂伍子胥在鴟夷之器,盛屍而投江中,今西施亦自投江,故言隨鴟夷而去也。後人不知此意,以范蠡使人迎西施於姑蘇臺,有隱居五湖,與美人共乘一舸,遁入煙水深處的誤會。 (二)西施隨范蠡隱居說。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以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李白《西施》詩:“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也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只是《國語·越語》和《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退隱的事甚詳,而沒有提及西施。 (三)不慎落水而卒。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吳人所殺。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但也有人認為西施是歷史虛構的人物,其人是不存在的。依據是記載春秋歷史最詳細、最古老的文獻,如《左傳》、《國語》等,都隻字未提西施其人。《國語·越語上》描述吳越爭鬥的過程,只是說“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還說越國飾美女八人去賂太宰,太宰如果幫助越國成功,“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根本沒有提到西施。《莊子·齊物論》中記有西施,卻是夏時人,與吳越相爭中的西施不相關。另一種意見認為,西施確有其人。其文獻根據是《孟子》、《淮南子》、《越絕書》、《吳越春秋》等,諸書都說她本是苧蘿山下賣薪女(或說浣紗女),天生麗質。勾踐把她選入宮後,學習舞蹈禮樂,接受美人計後到吳國。她身在吳國心在越,終於完成計謀,使吳亡而越興。 歷史上對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總是讚譽備至,而對西施的下落則語焉不詳,譭譽不定。唐代羅有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算是一句公道話。 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苧籮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臺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    
秦始皇母后淫亂後宮之謎(1)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大商人,在趙都邯鄲遇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異人,認為“其貨可居”,因入秦遊說華陽夫人,立異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