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但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王昭君姓王,名、字不詳。根據西漢宮廷規矩,宮女從入宮之日起,即不呼其孃家名字,因而不詳其本來名氏字號,王昭君也不例外。《漢書·元帝紀》第一次提到“王檣”時,這“檣”字是載運她離開家鄉所用的舟楫相聯絡,即她是位船隻載運而來的王姓姑娘。後來《匈奴傳》又稱“王蜣”,都不是昭君的本名,只不過是一個記音義的符號。《後漢書·南匈奴傳》改為“王嬙”,才使其名統一起來。“昭君”兩字為封號,非官號,因出塞前夕,必須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達到和親的目的,於是賜封為“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嬙這些標誌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徵的稱呼,被當成她的名字。 另外昭君出塞的原因,也有許多爭議。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昭君耿直清高,不肯賄賂畫工,於是畫工把她畫得很難看,自然引不起皇帝的注意和興趣。久之,漸生苦守掖庭之怨,恰巧匈奴前來求親聯姻,她便主動請求出塞和親。但後世有人考證,認為毛延壽畫王昭君像的事不可信。還有一說認為,王昭君是一個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膽識過人的宮女,為了擺脫宮廷牢籠的束縛,也為了漢匈兩族世代團結友好,自願應召,作為“和親使者”遠嫁匈奴。這恐怕有些特定時期意識形態對民間故事的曲解意味了。還是王安石說得好:“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至於昭君後來不從胡俗,服毒自盡,這都是民間附會,和漢人對貞操觀念的想象與苛刻要求有關,並非歷史事實。“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歷史上真實的王昭君怎樣,或許只有無邊的青草知道了。    
漢成帝殺子悅美人之謎(1)
趙飛燕(?~前1年),漢成帝皇后。能歌善舞,體態纖美,輕盈如燕,相傳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稱“飛燕”。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後立為皇后。平帝即位後,被廢為庶人,自殺而亡。 漢鴻嘉三年,成帝劉驁微服私行,經過陽阿公主家時,入門稍歇,公主召集歌女數人,臨席侑酒。其中有一個叫趙飛燕的女子,肌若晚雪,舞態輕盈,秋水微眸,芊芊柳腰弱勝嬌。她輕啟朱唇,有如鶯啼燕語,聲韻婉轉迂迴,足尖輕輕幾點,接著翩翩起舞,成帝對她一見鍾情,待至宴畢起身,便向公主乞此歌姬,一同入宮,公主自然應允。待回到宮裡,攜手入芙蓉帳裡,翡翠衾中著體便酥,徹夜歡娛,不覺曙色映幃,成帝驚為奇遇,因為箇中絕妙滋味,使後宮六千粉黛頓失顏色。 趙飛燕原姓馮,她的父親馮萬金,對音樂頗有造詣。母親是江都王孫女姑蘇郡主,曾嫁中尉趙曼,暗地與馮萬金私通,生下雙胞胎,長女名宜生,次女名合德,宜生即為趙飛燕。因為是私生子,一生下來就丟在野外。丟棄三天後仍然活著,父母也覺得奇怪,就收回家裡養育。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二女無家可依,便一同流落長安,淪為官婢,後被送入陽阿公主府學習歌舞。趙飛燕得寵後,其妹趙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姊妹專寵後宮,顯赫一時。媚態百生的趙合德,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更使成帝迷戀如醉。他稱趙合德的|乳胸為“溫柔鄉”,自嘆:“我當終老是鄉,不願效武帝求白雲鄉了。” 趙飛燕身材窈窕,體態極其輕盈,舉步翩然若飛。《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並能控制呼吸。明朝豔豔生的小說《昭陽趣事》有幅木刻《趙飛燕掌上舞圖》,是趙飛燕站在一個宮人的手上,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宛若飛燕。漢成帝專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叫宮人將盤上託。趙飛燕在盤上起伏進退,下腰輕提,旋轉飄飛,就像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一樣優美自如。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成帝造了一艘沙棠木做的大船,用紫色的文桂木做舵與槳。一次,趙飛燕穿著雲芙紫裙,碧瓊輕綃,在船之上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飛燕越舞越飄飄,欲乘風歸去之態,舟至中流,大風忽至,飛燕隨風揚袖旋舞,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令宮人拉住趙飛燕,怕叫大風吹走了!宮人兩手握住飛燕雙履。趙飛燕索性在宮人手上隨風飛舞。因此後世傳說她“身輕若燕,能做掌上舞”。後來,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特地為她大興土木之工,花巨資為她築起一座華麗的“七寶避風臺”居住。 從此趙氏姊妹專寵後宮,輪流侍寢,連夕承歡,風流天子,嚐盡溫柔滋味,此外後宮三千粉黛,俱不值成帝一顧,只好自悲命薄,暗地傷心。原來受成帝寵幸的許皇后和班婕妤都失寵,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