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劉保。因鄧後的關係,誰也不敢追問。安帝想等閻後生下男孩後立為太子,但閻後肚子不爭氣,五六年都沒有動靜。無奈只好立劉保為太子。 鄧後向來對鄧氏家族子弟訓誡較嚴,但這時聲勢已是顯耀天下,宮廷內外都對鄧家子弟曲意趨承。安帝年齡也漸漸大了,鄧太后卻沒有還政的意思。司空周章多次上書,要鄧後將政權交還安帝,鄧後置之不理。於是周章便聯絡親信謀變,但事情洩露,周章畏罪自殺。自此鄧後提高了警惕,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歸政者,便嚴加懲處。郎中杜根,上書請鄧後歸政。鄧後大怒,令將杜根裝在大布袋子裡用杖打死,然後棄屍城外。杜根命大未死,漸漸復甦,但他仍然裝死僵臥,直到三天後眼眶中生了蛆,檢查的人完全放心離去,他才逃奔宜城山中,隱姓埋名以避難。平原郡吏成翊世也奏請太后歸政,被坐罪繫獄。越騎校尉鄧康,屢勸太后恬退深宮,鄧太后不從,鄧康託病不朝。太后心中不悅,便派侍婢女去探視,婢女由康家選入宮中,已服侍太后多年,當時老年的內侍,多稱中大人,所以侍婢奉命看望鄧康,通名時以中大人自稱。鄧康召侍婢入內,厲聲呵叱:“你出自我家,敢自稱中大人麼?”侍婢無端受辱,回宮便說鄧康心存怨望,詐稱有疾。鄧太后不禁大怒,將鄧康罷免官職,削絕屬籍。 永寧二年二月,鄧後身體不適,竟至吐血,可她還勉強起床,乘輦出殿視朝。到了春天三月,鄧太后病勢日重一日,不久去世,時年四十一歲,臨朝聽制有二十年。鄧綏死後,安帝才得以親政。尊諡鄧綏為和熹皇后,與和帝合葬在慎陵。 安帝小時候很聰明,因此鄧太后立他為帝。等安帝長大後,反而沒有了幼年時的機警,與鄧太后漸漸有了隔閡。安帝的|乳母王聖見鄧後久不歸政,懷疑鄧後有廢置安帝的意圖。如今鄧後去世,|乳母王聖向安帝誣告說:“鄧後在日,暗中與鄧悝、鄧弘、鄧及尚書鄧訪欲謀害陛下,立平原王劉德為君。臣等欲告陛下,奈其貴寵,禁不敢言。願陛下聖明詳察,遠斥奸臣,以為後世法。”安帝大怒,傳旨收捕鄧悝、鄧弘、鄧的兒子(他們三個已經去世了),以大逆不道罪撤官為民,並迫令自殺,家屬流徙遠方。接著鄧騭被罷官,資財田宅全部充公,鄧騭和兒子鄧鳳絕食而死。鄧騭的從弟河南尹鄧豹、舞陽侯鄧遵、鄧暢都畏罪自殺。鄧氏子弟被迫自殺的有七人。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鄧太后擅權禍及九族之謎(3)
自從鄧綏臨朝聽制以來,連年遭遇水旱,少數民族入侵,國內盜賊蜂起,政局幾乎搖搖欲墜。多虧鄧綏知人善任,她每次聽到百姓飢餓流亡便通宵不眠,自己的衣飾飲食能減就減,因此漢政權得以渡過難關。鄧綏平時同情體諒他人,廢后陰氏的家屬被和帝流放。鄧綏將他們全部赦歸,還賜給資財五百萬。只是她臨朝日久,不肯還政於安帝,致使家族終不免悲劇的下場。鄧後一死,安帝親政,東漢局勢便急轉直下,進入宦官專權的末路。 《後漢書·皇后紀》對鄧綏記載十分周詳,而陰後則只有短短的幾句。鄧綏無疑是漢朝極為出色的女性,但鄧綏所控制朝政的二十年左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遠遠大於政治的表面。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段時間出現了許多被後世婦女奉為楷模的女性。其中有個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班昭。班昭是史學家班彪的女兒、班固的妹妹,她嫁給曹世叔,丈夫死後被和帝召入宮,鄧綏終身以師事之,號“曹大家”。她撰寫了《女誡》七篇,作為婦女的道德規範:第一篇卑弱,第二篇是夫婦,第三篇是敬慎,第四篇是婦行,第五篇是專心,第六篇是曲從,第七篇是和叔妹,後世稱為“女四書”。她說“古者生女三日,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意味著女子天生低賤。班昭的《女誡》力圖建構一整套系統的有關“婦德”的準則。“男尊女卑”等傳統性別觀念,雖非班昭首創,但她的《女誡》卻使這個觀念更系統,也更完整了。這樣一位女性中的佼佼者卻不顧自己的切身經驗,為全體婦女制訂了一整套鉗制她們的天性自由和生活方式的“女誡”,並嚴重影響了從晚明到民初的婦女生活。    
漢靈帝沉迷“夜舒荷”之謎(1)
漢靈帝(156~189年)劉宏,東漢皇帝,公元168年即位。在其統治期間,黨錮之禍興起,宦官把持大權,公開標價賣官,肆意大興土木,百姓難以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漢靈帝劉宏的“靈”在諡法中解釋為:“亂而不損曰靈”,漢靈帝確實是個極度追求淫慾的皇帝。靈帝繼位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