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1/4 頁)
馬重英能理解吐蕃目前的形勢,但他惱火的不是這個,而是這封信其實並不是贊普本人的意思,是他的政敵大相尚悉東讚的建議。
前吐蕃贊普赤德祖贊死後。新贊普赤松德贊即位時年僅十三歲,吐蕃內政外交便由三尚一論共置。其中論就是指他馬重英(馬重英吐蕃名論悉諾),由他和三尚中地尚悉東贊共任大相,本來二人相處甚好,在進攻大唐的幾次戰役中配合默契,但隨著贊普地漸漸長大,二人為取得贊普的信任而開始發生矛盾,最後他們在引進天竺密教大師蓮花生入吐蕃一事上發生了分歧,從此二人不合。
由於尚悉東贊得到吐蕃另一大貴族勢力那囊氏的支援,逐漸佔據了上風,五年前。馬重英因反對與大唐會盟一事被尚悉東贊進讒言而罷免了宰相,改任河湟都督。
馬重英知道在這封信的背後隱藏著尚悉東讚的私心,他不想自己讓插手到河西,更不想讓自己得到駐紮在河西的兩萬吐蕃軍精銳,否則進攻一個小小的武威郡還不至於影響到吐蕃的整體戰略佈局。
但贊普的命令他又不能不聽,好在贊普並沒有限定時日,也就是說自己至少還有三五日的緩衝時間。
馬重英在大帳裡地腳步慢慢放緩,他眉頭緊鎖,開始重新評估奪取會西堡的可行性,按原計劃他今天將在南北兩面同時大舉進攻。將所有兵力全部壓上,在氣勢上完全壓倒對方而取得勝利。但昨晚唐軍援兵的突然到來打亂了他的部署,對方的援軍也並不多,只有四五千人,但是戰鬥力卻十分犀利,這就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慮這次會西堡之戰。
他並不知道昨晚來的是什麼人,但他知道張煥手下有一支十分精銳的騎兵,從昨晚援軍的表現來看。這極可能就是張煥的那支騎兵,也就是說唐軍主帥張煥到了。
馬重英是個十分重視情報之人,早在去年冬河隴之變時,他就密切關注大唐局勢,他很清楚張煥與韋諤的矛盾,這也是他敢於集中大軍壓上地原因,韋諤此人色厲膽薄,不足為懼。倒是張煥敢於虎口奪食,轉戰千里,打下一片基業,這才是他馬重英應該引起重視之人,以此人的野心是絕不會滿足於小小武威一域。
馬重英站在帳門久久凝視著會西堡。會西堡的守軍到今天應該有七八千了。再加上一些民團,已經達到萬人。又有如此堅固的城堡依憑,而自己只剩下三萬餘人,就正常的攻防戰而言,這已經沒有取勝的可能。
但馬重英卻並不想就此退兵,能不能奪下會西堡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他看重的是這將是他與張煥的第一次交手,從這次交手中他可以切實地感受這個潛在對手地行棋風格。
他沉思片刻,立刻叫來手下大將論薩沙,囑咐他道:“你率三千步兵,攜帶三架雲梯再繞到北面,給做出大舉攻城之勢,記住,只是做勢,而並非真正進攻,聽我的命令列事。”
論薩沙領軍去後,馬重英又命另一名大將道:“你率五千羌人騎兵,偃旗息鼓,布成一千人疑兵到東面的密林裡,若敵人騎兵出城,給我斷其後路。”
下完兩道命令,他仰起白髮蒼蒼的頭顱,豪氣萬丈地大聲喝令:“擊鼓,準備出擊!”
會西堡,張煥從眺望塔上極目遠眺,只能隱隱約約看見的敵軍營盤影子,馬重英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了,他應該知道在三比一的攻防軍力對比上,又有河隴地區首屈一指的堅城固堡,進攻方是極難取得勝利。
從他昨晚見機不利便立即撤退來看,這位吐蕃名將有豐富地作戰經驗,絕不可能會意氣用事,也不會不知道韋諤有趁虛偷襲河湟的可能,那他想幹什麼?張煥眯起眼慢慢地笑了,難道他馬重英是想試探自己不成?如果是這樣,他就不怕自己把他反試探了嗎?
他抬頭看了看千丈懸崖的烏鞘嶺,回頭問李橫秋道:“會西堡和上面烽火臺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絡的辦法?”
李橫秋搖了搖頭,“回稟都督,除了烽火,再沒有什麼聯絡方法。”
張煥又把目光投向了羅縣令,羅縣令沉吟一下便道:“都督是否想擴大烽火臺地作用。比如刺探敵軍地動向?”
張煥笑了笑,沒有再深談下去。他話題一轉,又問他道:“拆除民房進展如何?”
羅縣令臉上露出了羞慚之色,他低下頭道:“已經拆掉了近三百餘棟用較大石塊砌成地屋子,得到可投擲的巨石一萬餘塊。”
張煥知道他地心情,便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這是為了殺敵,百姓們會理解你的苦衷,待戰事結束後,再替他們修好。”
“屬下也是這樣告訴百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