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杉肌奧運會。
今基拉寧不快的還有另外一件事,即他希望不在奧運會舉辦期間選舉國際奧委會主席。他認為在這期間委員們還有其它許多事情要做。此外,基拉寧以前曾同意他第一屆8年任期滿後,再連任兩個4年。但奧運會不斷遭到抵制的現實已令他心灰意冷。
1980年7月16日,莫斯科奧運會開幕前夕,薩馬蘭奇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
第8章 體育大總管
·入主國際奧委會
·第七任主席
·新總部
進入國際奧委會後,薩馬蘭奇一步一步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先是擔任了禮賓部和新聞部主任;接著又被選為執行委員;1974年開始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1979年,即被選為主席的前一年,他又兼任了禮賓部主任的職務。
現在薩馬蘭奇的目標更加清楚: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剛進入國際奧委會時,薩馬蘭奇就遇到了來自西班牙前國家奧委會主席埃洛拉的刁難。現在,在通往世界體育最高行政職位的最後衝刺階段,他又遭遇了莫尼克·貝弗利歐夫人。
貝弗利歐夫人是法國著名女教練蘇珊娜的女兒,曾在1948年倫敦奧運會上獲200米仰泳銀牌,是記者、作家,也是巴黎市長雅克·希拉剋的朋友、私人顧問。她的丈夫也是位作家、貝弗利歐夫人比薩馬蘭奇晚一年進入國際奧委會,擔任新聞發言人。1971年被布倫戴奇任命為國際奧委會總幹事。這是個實權很大的位置。在國際奧委會的《相簿》上有各任主席的各種活動照片。其中一幅照片是布倫戴奇1973年發表告別演說的照片。布倫戴奇右邊是薩馬蘭奇和貝弗利歐夫人。兩個人在國際奧委會的地位由此可知。
薩馬蘭奇同貝弗利歐夫人在思想認識和工作作風上有很多不同。貝弗利歐夫人屬於老牌奧林匹克派,反對所有針對奧林匹克運動的重大改革。而薩馬蘭奇根據自己在國際奧委會工作以來的親身感受,認為非對國際奧委會和奧林匹克運動進行大的改革不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發生的炸死以色列選手的慘案和隨後的綁架案,以及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巨大的財政虧空,使薩馬蘭奇更加深切地認識到,要想真正實現“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友誼、和平、進步”的理想,推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健康發展,宏揚奧林匹克精神,必須對由顧拜旦主持制汀的《奧林匹克憲章》進行修改,取消對職業運動員參賽的限制,推動奧運會朝著商業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薩馬蘭奇對貝弗利歐夫人專橫跋扈的作風也很看不慣。貝弗利歐夫人自恃掌握實權,總是擺出一副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架勢,與薩馬蘭奇隨和可親的性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但是薩馬蘭奇並不想同貝弗利歐夫人爭論,在開始共事的前幾年,倆人基本上可以作到和平共處。
70年代初,薩馬蘭奇在希臘奧林匹亞舉辦的奧林匹克研究會上的演說中談到了奧運會業餘與職業運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布倫戴奇比較敏感的問題。薩馬蘭奇馬上收到了布倫戴奇的一封信,信中對薩馬蘭奇提出了批評。薩馬蘭奇看得出來,這封信實際上是貝弗利歐夫人寫的。而且是她把薩馬蘭奇的講話稿交給布倫戴奇,以製造倆人之間的不和。薩馬蘭奇對貝弗利歐夫人這種挑撥離間、越俎代庖的做法非常反感,二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雖然薩馬蘭奇的夫人瑪麗亞為了調和二人之間的矛盾,數次陪同貝弗利歐夫人到風景如畫的巴塞羅那旅遊,但仍未能軟化貝弗利歐夫人的“鐵石心腸”。1975年,當薩馬蘭奇公開宣稱要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就是貝弗利歐夫人。儘管如此,由於薩馬蘭奇的工作成績斐然,加上兩任主席的賞識,他在國際奧委會的地位逐年上升,並最終於1980年升任主席。貝弗利歐夫人甚至連薩馬蘭奇走馬上任的日期也故意安排在7月16日,儘管她知道薩馬蘭奇總是喜歡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7月17日他生日的這一天。
在薩馬蘭奇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後,貝弗利歐夫人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反對他的改革措施,特別是反對取消職業運動員參賽限制。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需要革新,薩馬蘭奇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受到了全世界運動員的歡迎。而貝弗利歐夫人因固守陳規,終被奧林匹克運動拋棄。1985年,為國際奧委會工作了14年,並連續負責了7屆冬、夏季奧運會的組織工作的貝弗利歐夫人,被迫辭去了總幹事的職務,滿懷鬱憤地離開了國際奧委會。
事隔十餘年,此事再起風波。1996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