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年,溫州人霍安東將其改進,應用到了絲綢紡織上,使絲綢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五倍。到兩年後,紹興與溫州兩地已經有八千五百臺水力紡紗(紡絲)機。
僅此一項技術革命,就為帝國資本家帶來了五倍以上的利潤。
到明歷一百二十八年(公元1496年),也就是水力紡紗機誕生十五年之後,帝國的絲綢產量提高了十二倍,麻絹產量提高了二十一倍,棉布產量更是創紀錄的提高了一百五十三倍。另外,帝國的紡織業從業工人也由十二萬五千名提高到了一百三十八萬;紡織業由十五年前的一萬五千餘家作坊變成了一百八十三家大型紡織工廠。
雖然,比起帝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一百三十八萬名紡織工人,即便將其他行業的從業工人算上,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這足以形成一個龐大的新興階層了。同樣的,資本迅速擴張的資本家也足以鞏固其在帝國中的經濟與政治地位了。
與帝國國內日新月異的變化一樣,隨著海上貿易,資本主義思想開始向全世界撒播。
當時,最受影響的就是大不列顛王國。
在東西方航線打通之後,最先發展起來的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葡萄牙與西班牙。最先沿著大明航海家開創的航線,來到東方世界的就是這兩個國家,或者得到這兩個國家資助的航海家。另外,西方最先到達美洲大陸的也是得到西班牙支援的航海家。
數十年下來,透過海上貿易,以及對美洲大陸的探索與開發,西班牙與葡萄牙儼然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相對而言,位於北面的大不列顛王國既不甘心,也沒有放棄努力。
隨著新興工業技術的輸入,大不列顛王國首先開始仿效大明帝國,走上了資本化與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到明歷一百三十五年(公元1503年)的時候,大不列顛王國的紡織工業已經初具規模,並且成為了大明帝國紡織工業資本家在歐洲大陸的主要競爭對手。另外,大不列顛王國還依靠工業化聚集的財富,加大了對美洲大陸的探索與開發力度。
毫無疑問,新興的大不列顛王國並不受大明帝國的歡迎。
問題,終有激發的一天。
明歷一百三十一年(公元1499年),帝國探險家袁世鵬從金山(現舊金山北面)出發,在當地嚮導的幫助下,翻越洛磯山脈,橫穿美洲大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