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力,還消除了帝國北部邊患。此後近兩百年,帝國北疆再也沒有受到蒙古騎兵的大規模進犯。
自宣宗皇帝於宣德十年改制,全面推行以帝國建立為元年的新曆法,並且高度重視海上貿易以來,十四年間,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以說,土木堡之役,正是帝國這十四年成就的一個縮影。
在瓦剌部的連番進犯之下,英宗皇帝臥薪嚐膽,不但高度重視與大西的海上貿易,還藉助海貿從大西引進了製造火銃、火炮的先進技術,並且推行鼓勵海商的政策,十四年間,帝國不但控制了與大西之間的海上航線,開闢了數十處海外領地,獲得了大量海外資源,還建立起了當時最強大的陸海兩軍。
面對瓦剌騎兵,明軍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爪牙鋒利的雄獅。
同樣的,土木堡之役也加強了英宗皇帝對海上貿易的重視。
次年,英宗皇帝命英國公張輔從國庫撥款五千兩黃金,資助遠洋探險活動。
明歷八十九年(公元1457年),經過七年的精心準備,王景弘之孫王珙率船隊出海,南下數月,發現新大陸(大洋洲)。
明歷九十六年(公元1464年),馬歡之孫馬景成率船隊出海,一路向東航行,橫渡太平洋,於次年三月到達美洲大陸。直到二十八年之後,歐洲航海家哥倫布才橫渡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大陸東岸。
同年,英宗駕崩。
因英宗皇帝未指定皇位繼承人,其弟郕王與長子沂王爭奪皇權。
明歷九十七年(公元1465年)正月,以北方大地主為代表的舊貴族擁立郕王,在北京登基稱帝,帝號景泰。同月,以南方商人為代表的新興資本家擁立沂王,在南京登基稱帝,帝號憲宗。
同年三月,景泰帝以“除難定邦”為名,親率五十萬大軍南征。
史稱“憲政戰爭”的帝國第一次內戰就此爆發。
明歷一百零一年(公元1469年)八月,雙方於鄭州簽署停戰和約,歷時四年半的“憲政戰爭”結束。
按照和約,憲宗退位,改稱沂王,承認景泰帝為帝國皇帝。同時,景泰帝改文淵閣為內閣府,擴大內閣府許可權,任沂王為攝政王,兼內閣首輔。
至此,帝國形成了內外兩府制。
即,以景泰帝為核心,由大地主,舊貴族組成的中央朝廷為內府。以攝政王為核心,由商人,新興資本家組成的內閣府為外府。
名義上,景泰帝仍然為帝國皇帝,中央朝廷仍然掌握著帝國大權。
實際上,內閣府才是帝國真正的中央政府。當時,支援攝政王的商人與資本家掌握著帝國的經濟命脈,控制著對外通商的渠道,並且建立起了穩固的政治同盟,並且得到了新式軍隊的支援。
毫無疑問,這樣的情況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隨著中央朝廷與內閣府的矛盾加劇,景泰帝代表的守舊勢力與攝政王代表的新興勢力必然會再次爆發新的衝突。
只不過,衝突並沒有爆發。
明歷一百零五年(公元1473年),也就在內閣府成立後不到四年,景泰帝駕崩。
因景泰帝無子嗣,攝政王繼承皇位,號憲宗皇帝。
同年,憲宗皇帝任命于謙為內閣首輔,並改內閣為九部,即內政、外事、武備、財務、司禮、農牧、商貿、文教、通衙。
次年元月,守舊勢力發動“京師軍變”,妄圖廢除憲宗皇帝。
平定軍事政變之後,憲宗皇帝改爵制,並廢除中央朝廷。
至此,內閣府成為帝國唯一的中央政權。
同時,“憲政革命”結束,經歷近十年的戰亂,以及和平演變,帝國建立起了以憲宗皇帝為核心的,由商人與新興資本家掌權的“初級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
到明歷一百一十九年(公元1487年),憲宗皇帝駕崩,孝宗皇帝即位時,商人與資本家的政治地位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鞏固。
歷史的車輪仍然在滾滾前進,不會停止,也不會一帆風順!
序 不一樣的歷史 第三章 … 美洲大陸
湖畔,兩支隊伍面對而立,遠方的城堡依稀可見。
從隊伍的規模,以及所配備的槍械上看,這是兩支軍隊。可是,從衣著,還有神情上看,這更像是兩股山賊。
當然,這確實是兩支軍隊,或者說,由平民組成的軍隊。
兩支隊伍之間,空曠的平原上擺放著一張臨時製作的,還散發著松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