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大法官,為什麼他們不上?
另外,孫可望與“三權分立”派只是利益上的合作,而且歷史終將證明,具有軍閥背景的孫可望是一個極富野心的政治家,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冒險家。
毫無疑問,那些老謀深算的政客都看了出來,首任大法官絕對是個燙手的山芋。
也就在鄭成功被刺殺的第二年,議政院以鄭成功之死調查不明為由,三次提出了彈劾孫可望的議案,彈劾案最終移交最高法院。
就在最高法院啟動彈劾孫可望的法律程式的第二天,孫可望秘密下令,調遣駐紮在福建的軍隊進京,準備解散議政院,廢除最高法院。
幸好,當時掌握帝國軍事大權的袁崇煥(時任帝國武備大臣),以及秦良玉(時任帝國京師駐備軍統帥)及時的發現了孫可望的政變意圖,並且立即採取行動,一方面出動禁軍羈押了孫可望,另外一方面派遣軍隊攔住了北上的福建駐備軍。
從這個層面上講,鄭成功的死並不是毫無意義。
孫可望離任之後,年已八十的袁崇煥出任帝國內閣首輔。
雖然袁崇煥在位僅一年,但是在這一年中,袁崇煥重組內閣,並且改組最高法院,將最高大法官的數額從一名擴大到了三名。另外,袁崇煥還明確了最高法院的職責,包括在彈劾內閣首輔中發揮的作用。
到明歷三百零一年(公元1669年),陳永華出任帝國首輔的時候,“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已經在帝國完善鞏固,並且發揮出了明顯的作用。
序 不一樣的歷史 第九章 … 進軍日本
平靜的海灣內,數十艘龐大的戰艦分成三列,在海面上組成了三條長龍。
當首的旗艦上,一名中年將領整透過單筒望遠鏡眺望著遠處的海灘。
當時,望遠鏡還是極為希罕的東西,只有高階將領才能配備。當然,在更多的時候,望遠鏡僅僅只是將官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將軍,一切準備就緒!”
中年將領轉過了身來,面色肅穆的朝副官點了點頭。
他就是袁承宗,帝國前首輔袁崇煥的長孫,現任帝國東洋艦隊司令官。
片刻之後,隆隆的炮擊聲打破了海灣的平靜。隨著擔任炮擊主力的戰列艦編隊靠近海岸線,之前一直在戰列艦後方的運輸船隊衝了上來。
不到一個時辰,數千名帝國海軍陸戰隊的官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