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將附近的數條大街堵得水洩不通,即便出動了兩千多名禁軍,也只勉強維持住了局面。
大廈正門的上方,是一條由碩大的,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象徵著帝國蒸蒸日上的白色騰龍。而在巨龍的嘴裡,銜著一個由五隻圓環首尾銜接,環環相扣的五環標誌。這就是將在今日正式成立,並且主宰著帝國律令的最高司法機構——帝國最高法院的標誌。
該標誌本身也有著明確的意義。
除了騰龍象徵帝國之外,白色的漢白玉代表著潔白無暇的司法制度,威武的巨龍則代表著司法的威嚴。另外,巨龍嘴裡的五環分別代表帝國的資本家(商人)、地主、貴族、平民與農民,五環首尾銜接代表組成帝國的五大階層團結一心,環環相扣則有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隨著一名身著黑色長袍的中年人走上前臺,熙熙攘攘的廣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新的機構,自然需要新的面孔,需要新的制服。
只是,對在場的數萬名帝國百姓來講,登上前臺的那人並不是新面孔,而是家喻戶曉的,具有太多的傳奇經歷,帝國萬千百姓,特別是年輕一代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是鄭成功!
鄭家世代經商,其曾祖父是第一批前往日本經商的帝國商人。明歷二百五十八年(公元1624年),鄭成功在日本長崎縣平戶千里濱降生。十四歲時,便隨同父親鄭芝龍出海探險,並且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水手。
十六歲那年,鄭成功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當時,鄭家的船隊從日本長崎出發,準備經琉球國返回帝國鎮海。途徑大島海域時遭遇海盜,船隊被圍。其父鄭芝龍乞降,準備向海盜交納重金。鄭成功不允,並且於當晚帶數名隨從摸入海盜營地,焚燬海盜船隻,率領船隊脫險。
如果說對付海盜只是小兒科的話,那麼三年後,鄭成功幹了一件震驚全國的事情。
當時,鄭芝龍已將家族船隊交由鄭成功打理,自己返回福建家鄉養老。而鄭家經營的仍然是帝國到日本之間的海上貿易。
船隊途徑琉球王國的時候,正遇倭寇進寇。
應琉球國王的邀請,鄭成功率船隊留下,並且將五百名船員武裝了起來。隨後,在琉球王國都城外迎戰兩千餘名倭寇。
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鄭成功成功擊退倭寇。
得勝之後,鄭成功沒有罷手,而是率領船隊直撲倭寇老巢——屋久島。
一番苦戰之後,鄭成功不但摧毀了倭寇的巢穴,還擊斃了上千名匪寇,並且燒燬了數十艘船隻,一舉掃蕩了霸佔琉球海域的倭寇勢力。
可以說,鄭成功一戰成名。
藉此機會,鄭成功將家族的航運事務交給了族弟打理,然後利用三艘速度較快的商船組建了第一支私人護航艦隊,為航行在日本與帝國之間的船隊護航。當然,接受護航的船隻都需要交納一筆費用。
八年之內,鄭成功的護航“艦隊”擴大了數十倍,護航船隻近五十艘,並且活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各條航線之上。
同時,這股民間勢力也引起了帝國高層的注意。
明歷二百八十六年(公元1654年)孫承宗召見鄭成功,並且正式委派鄭成功為帝國“平匪將軍”,由其率領五艘戰艦,前往掃蕩當時在西北印度洋上橫行霸道的奧斯曼海盜。
接受任命之後,鄭成功與當年率艦隊離開了鎮江港。
同年底,艦隊到達阿拉伯海。
當時,海運幾乎取代了陸運,成為了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最主要的財政收入。無奈之下,奧斯曼帝國開始默許海盜襲擊印度洋上的船隊,並且與海盜瓜分贓物,以此維持財政開支。
毫無疑問,大明帝國絕對無法容忍奧斯曼帝國的這一行徑。
只是,國內的政治改革,少數民族叛亂,以及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分散了帝國的精力,使帝國難以派遣規模龐大的艦隊前往印度洋對付奧斯曼海盜。
實際上,用艦隊對付海盜並不是良策。
說白了,海盜就是海上的土匪,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根本不會與艦隊抗衡,甚至在得知艦隊出現的訊息後,會龜縮在港內,根本不會出海。
鄭成功似乎天生就是海戰方面的專家。
到達獅城的時候,他就下令將五艘戰艦偽裝成商船的樣子。
隨後,他率領艦隊在印度洋,特別是阿拉伯海最主要的幾條航線上往返航行,採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著海盜自己找上門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