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2/4 頁)
心裡也是鬼火直冒。
“將軍……”孫弘明打破了沉默。
“既然李玉民想跟我搶,就看誰的動作快!”祖壽清又是一拳頭砸在了海圖桌上,“傳令,三分之一舵,新航向二七零,全體尾隨轉向!”
白佑彬暗暗一驚,接著就命令手下的槍炮軍官下令讓各艦將炮口轉向右舷方向。
毫無疑問。祖壽清在“玩火”。或者說,在跟李玉民對著幹。
現在,快速戰鬥群在主力戰鬥群東面大概三海里處,等快速戰鬥群完成轉向後,將位於主力戰鬥群的東北面。祖壽清讓快速戰鬥群向正西方向航行,目的不是對付日本聯合艦隊,而是要插入聯合艦隊與主力戰鬥群之間,不給主力戰鬥群開火的機會。
雖然祖壽清還沒有下達命令,但是白佑彬與孫弘明都猜到,接下來。祖壽清會讓艦隊轉到二五五航向,佔領“丁”字頭的有利位置。如此一來,聯合艦隊只有二個選擇,要麼也轉到二五五航向上,與快速戰鬥群並排前進,進行主力決戰;要麼轉到零七五航向上。與快速戰鬥群背道而馳,迅速脫離戰鬥。
問題是,第二次轉向地時機必須把握好。
如果轉得太快,就無法擋住主力戰鬥群三艘戰列艦地射界(準確的說。是雷達的探測方向)。要是轉得太慢,與日本聯合艦隊的距離過於接近,很有可能迫使高野鋌而走險。迫近了與快速戰鬥群打近戰。
“距離?”
“21000米,如果現在轉向,我們與……”
“我知道,不用你多嘴!”祖壽清此時顯然對誰都不會客氣。
看到白佑彬投來的同情目光,孫弘明暗自苦笑了一下。
“距離?”
“18500米。”這次,孫弘明沒有“畫蛇添足”。
“日艦隊航向。”
“仍然是一六五,沒有轉向。”
祖壽清微微皺了下眉頭。“日艦隊速度有沒有變化?”
“目測為二十節左右,沒有太大變化。”當時,多普勒雷達還沒有誕生。因此雷達不具備測速能力。只能透過測距儀進行觀測。
“龜兒子,想跟爺爺拼命。沒那麼容易!”祖壽清這時才轉過頭來,“傳令,左滿舵,新航向二五五,航速十八,全部尾隨轉向,準備齊射。”
“新交戰次序,各艦集中火力炮擊一號目標艦。”白佑彬也立即下達了新的交戰命令。
隨著四艘戰列艦同時完成了全速轉向,航速還沒有降低到十八節,四艘戰列艦上的三十六門四百毫米口徑主炮就再才發出了怒吼。
十八節,是“皇帝”級戰列艦在雷達指引炮擊時,確保命中率在一成以上的最大航速。前提是,交戰距離在二萬米之內。轉向之後,編隊最前方的“太宗”號與一號目標艦的雷達測量距離為一萬七千五百米,且正好位於一號目標艦航線地頂點上。“太宗”號與“仁宗”號的間隔距離為十鏈,“仁宗”號與“太祖”號的間隔為二十鏈,“太祖”號與“宣宗”號的間隔距離為十鏈,因此“宣宗”號與一號目標艦的距離大概是一萬九千米。
正好,四艘戰列艦與一號目標艦的距離都在二萬米之內。
可見,祖壽清對轉向時間地把握相當精確,以艦隊的尺寸來衡量,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毫釐不差”。
在這個距離上,不管是日本海軍的十四英寸穿甲彈,還是十六英寸穿甲彈,對四艘“皇帝”級戰列艦都沒有多大的威脅。相反,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不但可以輕易砸穿“扶桑”級戰列艦兩層加起來厚度都不超過一百七十毫米地水平裝甲,還能輕易的砸穿“長門”級戰列艦一百八十五毫米厚的水平裝甲。
更重要地是,戰列艦在雷達指引下進行炮擊,對炮手幾乎沒有個人素質要求。
這一功勞,肯定應該記在白佑彬的頭上。
“大東海戰”之後,雖然白佑彬當時還不是快速戰鬥群的作戰參謀,但是作為“太祖”號戰列艦的槍炮軍官,他也有義務總結戰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
順理成章的,白佑彬最重視的就是炮戰中炮手的表現。
作為學槍炮專業出身的軍官,加上在“秋波”號上近三年地磨練,白佑彬知道,一名真正優秀地炮手不但要有數年地服役經歷,還要有充足地訓練,以及大量實戰的磨練。而這些。在戰爭初期都是不具備的。
也就是說。透過提高炮手素質來提高戰艦的炮擊效率,在當時難以奏效。
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炮手素質,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