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部分(第3/4 頁)
起了白旗。繳械投降了。
戰爭推進到這一步的時候。誰都知道。戰火即將燒到美洲大陸。而當時。陸軍與海軍分別提交了一份戰略計劃。
海軍的戰略計劃大家都知道。就是現在正在執行的這套作戰計劃。
陸軍的戰略計劃則透過大規模的戰略援助。以及高強度的海運投送儘快策動墨西哥參戰。並且向墨西哥投送數以萬計的作戰部隊。然後以墨西哥為跳板。進攻美國本土。同時。海軍在太平洋方向上策劃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行動與陸軍的進攻形成鉗形攻勢。迅速佔領美國西部地區。
顯然。這套方案的規模太大了。而且問題太多了。
首先是帝國在墨西哥的任何舉動都會引起美國的重視。恐怕沒等墨西哥武裝起來。美國隊就進入了墨西哥城。推翻了墨西哥政府。其次是墨西哥軍隊的戰力。對一支歷史上數次敗給了美國軍隊。連國內穩定都難以維持的軍隊來說。有什麼好指望的呢?第三是大規模的戰略投送既難以組織。又難以在短期內收到效果。且墨西哥主要的港口在大西洋方向上。而不是在太平洋方向上。第四是前往墨西哥的軍隊不是說運過去就能投入戰鬥。任何軍隊都需要軍營。倉庫。訓練場地等基礎設施。不可能一直駐紮在野外。不可能衝進城市去搶佔平民的居所,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將非常困難。最後就是大規模地面戰爭所需要承擔的傷亡。付出的代價過於高昂。帝國難以消受。
在這幾個嚴重問題的制約下。陸軍的戰略方案肯定會被束之高閣。
當然。為了獲得更多的表現機會。陸軍並沒有放棄努力。
比如在佔領了太子港之後。陸軍就一直主張進攻古巴。然後將古巴作跳板。進攻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動搖美國的戰爭基礎。
只是。當時海軍連自己的物資運送工作都不能保證。就更不可能為陸軍提供支援。
隨後。陸軍又提出了幾套方案。比如攻打冰島。然後進攻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區。策動該地的法裔加拿大人獨立。更有者。還有一批陸軍軍官提出。從帝國的東北地區出發。越過白令海峽。在美國的阿拉斯加登陸。
反正為了能夠登上舞臺。陸軍總參謀部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作戰方案。
用海軍總參謀部軍官的話來說。大概是陸軍總參謀部的參謀人員閒得沒事做。才會想出這麼些完全沒有實際可行性的作戰方案吧。
可最直接的問題是。不能讓幾百萬陸軍將士涼在一邊吧?
不管海軍願不願意陸軍插手北大洋上的作戰行動。只要戰爭還沒有結束。陸軍就會尋找參戰的機會。
而海軍要想獨攬戰功。就的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實力。並且按照制訂的戰略方案。儘快擊敗美國。
這也正是海軍此時的唯一任務!
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二十三章 … 主將分歧
很多事情,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就變了樣。
比如,當時海軍的主要任務是打擊美國南部墨西哥灣沿海地區的港口、工業區與重要的城鎮,結果在戰區司令部,卻變成了為在美國南部墨西哥灣地區登陸,儘快奪取一處理想的前進基地。
用後來白佑彬的話來說,當時的局勢有點失控。
雖然白佑彬是戰區司令官,對戰區內的所有軍事行動都有決策權,但是在涉及到陸戰隊的作戰問題時,他卻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更惱火的是,此時主持陸戰隊工作的已經不是陸少豐一個人了。
隨著餘輝宏帶剛剛打下了巴拿馬的陸戰第五軍到達戰區,加上屬於原南大西洋戰區的陸戰第十軍併入了陸戰第五軍之後,餘輝宏也開始對戰區內的登陸戰行動指手畫腳,並且處處都與陸少豐針鋒相對。
比如,當時陸少豐主張攻古巴東南部地區的聖地亞哥。
其實,早在進攻新普羅維登斯前,陸少豐就在策劃攻打聖地亞哥的作戰行動。另外,聖地亞哥是古巴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且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港區外面的地形比較複雜,易守難攻。因此,在奪取了聖亞哥之後,陸戰隊不需要攻佔整個古巴,只需要建立起外圍防線,就可以對付島上的美軍了。以聖亞哥為基地,陸戰隊可以在這裡部署至少五十個陸戰師,加上太子港與新普羅維登斯島,陸戰隊可以在前線部署近百個陸戰師。而進攻美國本土,一次能夠投入二十五到三十個陸戰師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相反,餘輝宏則堅主張攻哈瓦那。
按照餘宏提出的理由,陸戰隊的進攻目的地是美國在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