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第2/4 頁)
鍾足夠打垮對方一到兩艘戰列艦,到時候再用具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打垮對方地另外幾艘戰列艦。甚至不需要美國艦隊的幫助,歐洲聯合艦隊就能取得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毋庸置疑,坎寧安比Z艦隊的菲利普斯厲害得多。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以坎寧安的性格,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真正的本事,他恐怕早就被排擠出英國海軍了。
只是,要實現這一系列戰術目的,坎寧安欠缺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
或者說,坎寧安在做出戰術決策的時候,缺少一條最關鍵地情報,那就是他並不知道南面還有四艘戰列艦!
這也不能怪坎寧安,要怪,只能怪英國海軍的雷達。
在瞭望員發現了東面的敵艦之後,坎寧安才下令啟動雷達。他也是按照規章進行操作,因為當時英國海軍裝備地第二種雷達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仍然只有四個小時,而歐洲聯合艦隊裡面,只有五艘戰列艦上安裝有雷達,而且另外四艘戰列艦採用的還是第一代搜尋雷達,效能更糟糕。所以無法保證用雷達二十四小時不斷的監視周圍海域。在此情況下,只能在戰鬥中,或者遇到危險時才能使用雷達。
雷達啟動需要半個小時的預熱時間。
也就是說,最快也要八點三十五分才能正常使用。
只不過,沒有等到八點三十五分。八點二十分的時候,一枚擦著“威爾士親王”號後桅杆的炮彈正好打掉了桅杆頂部的雷達天線!
結果,這艘“被詛咒”了的戰艦從一開始就成了“半盲”。跟在“威爾士親王”號後面的兩艘自由法國海軍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因為受到了前方戰艦的阻擋,所以其雷達也無法搜尋到第11…1主力編隊與第11…3主力編隊所在的海域。最後面的兩艘“西班牙”級戰列艦上的雷達是美軍淘汰的“二手貨”,而且還是當初美軍用來做實驗的產品,最多隻算得上“零代半”雷達,不但工作不穩定,探測能力也糟糕得讓人無法接受。大概,只有西班牙海軍才會將其當作寶貝吧。
最要命的是,當時“威爾士親王”號沒有遭到炮擊,其瞭望員一直在幫助後面沒有完全達到服役狀態的“讓·巴爾”號戰列艦觀察彈著點,根本沒有注意到南面的情況,甚至連該部門的軍官都沒有注意到南面的情況。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宗”號逼近到距離“威爾士親王”號不到二萬米,並且開始了第一輪齊射的時候,“威爾士親王”號上的官兵都沒有發現出現在南面的四艘戰列艦。最終,當炮彈落下時,英國海軍官兵才從炮彈飛行時發出的聲響判斷出了炮彈飛來的方向。
此時,坎寧安才發現,他抓住的只是一把空氣,而不是獲勝的希望。
第八卷 萬里殲敵 第二十六章 … 初試身手
與以往一樣,“英宗”號的前三輪齊射仍然是“急促射擊”。
在第二輪與第三輪齊射中,“英宗”號上的槍炮軍官只根據敵艦與本艦的相對運動情況調整炮擊引數,而不結合彈著點來修正炮擊引數。雖然這多多少少存在著“浪費”炮彈的嫌疑,但是結合三輪齊射的彈著點偏移情況,能夠測算出更準確的炮擊修正引數。另外,前三輪急促射擊不但能讓本艦炮手迅速進入戰鬥狀態,還能給予敵人巨大的心理壓力,打擊敵人計程車氣。
至少在以往的戰鬥中,這一戰術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就在第三輪齊射中,“英宗”號打出的一枚穿甲彈準確的命中了“威爾士親王”號的艦首。
從瞭望員報告的情況看,穿甲彈應該是砸在了A炮塔前方的防浪擋板上,而且進入了艦體。只是,該部位不屬於重點防護取,水平裝甲的厚度不到五十毫米,而且也遠離了主裝甲帶,結果穿甲彈在爆炸之前就已經穿過了戰艦的水平甲板與艦體左側的裝甲,鑽進了海里。顯然,這枚穿甲彈對“威爾士親王”號造成的損傷並不嚴重。
僅僅一分鐘之後,也就是八點四十一分的時候,第二枚穿甲彈擊中了“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只是,這枚穿甲彈不是“英宗”號打出的,而是編隊裡的第三艘,也就是“憲宗”號打出的!
此時,第11…1主力編隊裡的四艘戰列艦都瞄準了“威爾士親王”號。
這並不是白佑彬安排的交戰順序,可這也怪不了另外三艘戰列艦的艦長。因為歐洲聯合艦隊轉向之後,另外四艘戰列艦都“躲”在了“威爾士親王”號的後面,不但距離更遠,而且被“威爾士親王”號遮擋住了。無奈之下,另外三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上的槍炮長只能臨時更改炮擊目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