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1/4 頁)
也正是如此,這艘原本編入了本土艦隊,隨著“約克公爵”號與“安森”號即將服役,該艦被與原本計劃編入大西洋艦隊的“安森”號對調,成為了大西洋艦隊的戰艦,而且一度有可能成為大西洋艦隊的旗艦。
除了執行毫無意義的任務之外,讓坎寧安罵孃的原因還有很多。
比如,自由法國海軍與西班牙海軍的艦隊指揮官根本不太喜歡這位英國海軍中將。認為英國海軍只出了一艘戰列艦。就沒有資格霸佔聯合艦隊司令官地位置。特別是西班牙海軍的卡洛斯海軍上將,其軍銜在坎寧安之上。而且西班牙提供了兩艘戰列艦,自由法國也只有有名無實,所以他堅持認為應該由西班牙海軍將領出任聯合艦隊司令官。
當然,這個問題不需要坎寧安操心。
在英美達成一致意見之後,西班牙就沒有多大的話語權了。
自由法國的反對意見更不需要考慮,現在戴高樂都“寄養”在英國,自由法國政府有什麼資本跟英國說三道四?
第三件事情就是西班牙與法國戰列艦的糟糕效能。
戰鬥力不說了,至少坎寧安不會認為西班牙與法國的十五英寸艦炮比英國海軍的十四英寸艦炮厲害。最大的問題是,“黎塞留”級與“西班牙”級戰列艦最初都是設計用於近海作戰,其主要的作戰用途是對付帝國海軍地大西洋艦隊。如此一來,根本不需要太大的續航力,並且可以將節約下來的重量用來加強防護。
現在,這兩級戰列艦都要執行跨洋遠征的任務,其續航力的問題就暴露無遺了。
正是如此,歐洲聯合艦隊才不得不在進入太平洋之前進行兩次補給,而且第二次還要進港,除了補充燃油,還得維修戰艦的動力裝置,因此而耽擱了足足五天的時間!
五天,足以讓一場戰役決出勝負了。
如果當時不是法國與西班牙戰列艦的續航力,以及動力裝置的效能過於糟糕,歐洲聯合艦隊就會與美國海軍地第41艦隊一同進入太平洋。
當然,坎寧安並不知道,危險正在巴拿馬運河地另外一端等著他。
當時,他只是覺得這太麻煩,太浪費時間了。艦隊進入太平洋之後,還要在馬克薩斯群島與斐濟群島補充一次燃油,然後才能到達努美阿。也就是說,其到達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時間不會早與八月十五日。
到時候,歐洲聯合艦隊還有存在地價值,或者說,還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嗎?
按照協約國集團幾個首腦協商的戰略規劃,美國海軍將集中力量守衛馬里亞納群島,儘量把戰線控制在西太平洋,避免讓夏威夷群島過早的受到帝國海軍的威脅,這樣才能保證在美國徹底完成戰略動員之前,協約國集團在太平洋戰場上有足夠的戰略優勢。如此一來,歐洲聯合艦隊將承擔起西南太平洋上的防禦重任,其對手是帝國海軍的第三艦隊。歐洲聯合艦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協助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守住索羅門群島,守住瓜島。因此,歐洲聯合艦隊必須趕在瓜島淪陷前到達!
以當時的情況,瓜島守軍能夠堅持到八月中旬嗎?
另外,歐洲聯合艦隊到達之後,還要進行至少十天的休整,並且對那四艘“糟糕透頂”的戰列艦進行維修,因此參戰的時間將延遲到九月初。
以帝國陸戰隊在瓜島上發動的新一輪攻勢來看,美軍恐怕在八月初就將被擊敗。
作為一名有足夠能力,以及戰略眼光的海軍將領,坎寧安很清楚,如果歐洲聯合艦隊不能及時趕到戰場,結果很有可能被麥克阿瑟拿去“堵炮眼”,成為美軍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與澳洲東北部構築新防線時的防禦屏障。到時候,如果帝國海軍沒有攻打關島,或者已經打下了關島,歐洲聯合艦隊就將成為帝國海軍的重點打擊物件。
暫且不說歐洲聯合艦隊是不是帝國海軍第三艦隊的對手。當時,澳洲的大部分軍港都是按照美國海軍的標準修建的,缺乏為英國等歐洲國家戰艦提供維護的能力。如此一來,就算不與帝國海軍第三艦隊交手,半年之後,歐洲聯合艦隊的戰鬥力都將銳減,最終只能灰溜溜的離開太平洋。
這些情況,坎寧安看得很清楚,而且也因此認為出兵太平洋是最愚蠢的決策。
問題是,作為軍人,他只是戰場上的工具,而且是不需要具有政治思考能力的工具,他必須聽命於“唐寧街的胖子”,並且執行首相下達的命令。
艦隊進入巴拿馬灣之後,坎寧安就嗅到了一絲火藥味。
當了望員報告有一艘原本在排隊準備透過運河的商船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