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早在袁承宗將軍開啟日本國門之前,長崎就是日本唯一對外交往的視窗。後來,長崎成為了日本對外開放的第一批口岸之一,並且迅速發展成為了日本最繁華的貿易商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長崎不但是日本最繁華的商港,還是日本海軍最重要的軍港之一。當時,生活在長崎的帝國僑民近五萬人!
“與論島海戰”後,帝國海軍為了彈壓日本,抽調十多艘主力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長崎,在四個小時的炮擊中,幾乎徹底摧毀了長崎港的基礎設施,以及大量工廠。當時,三菱重工造船廠就遭到了重點炮擊。
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不惜重金,重建長崎港,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也在此時重建。
因為絕大部分基礎設施都是新建的,所以長崎港在戰後成為了日本僅次於吳港,最為重要的海軍造船基地。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也成為了除吳港海軍造船廠之外,日本唯一能建造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主力艦的造船廠。
結果,“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二艘,即“武藏”號的建造工作被安排在此進行。
到達長崎港之後,白佑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港灣對面的造船廠上。
與帝國幾家大型造船廠不一樣,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明顯要緊湊得多,而且很多裝置都是這些年購置的,一看就知道,大部分重型造船裝置都由美國提供。
因為行程由日本方面安排,所以白佑彬等人沒有進入造船廠的核心區。
更讓帝國海軍軍官不滿的是,在參觀期間,建造大型戰艦的船臺一直封閉著,四周還拉起了巨大的帷幕,連施工工作都暫時停止了。顯然,日本方面刻意有所保留,沒有給帝國軍官窺探究竟的機會。
只不過,再充分的準備也會有所疏漏。
與其他軍官不同,白佑彬並沒有猜測那面巨大帷幕後面,正在建造的艦體到底有多龐大,他的注意力全在附近的建造設施上。
出發前,嚴國榮就向白佑彬仔細交代了“諜報”工作的重點。
按照嚴國榮的判斷,日本方面肯定會禁止參觀人員進入“武藏”號的建造區域,並且在參觀期間,暫停建造工作,使參觀人員無法接觸到建造工人。另外,日本海軍會採用各種手段,使參觀人員無法目睹“武藏”號的面目。
顯然,嚴國榮判斷得非常準確。
如此一來,要想判斷出“武藏”號的具體情況,就只能透過建造設施了。
與建造中小型戰艦不同,戰列艦的建造工作非常複雜,一般分成三個階段,即船臺建造、舾裝與最後測試。
船臺建造階段,主要就是完成艦體的建造工作。從鋪設龍骨,到下水,需要將各家工廠生產的零部件組裝起來,最終形成完整的艦體。一般的零部件都在船臺上組裝,不過一些重要零部件則不可能在船臺上組裝,比如鍋爐與蒸汽輪機,只能透過吊裝的方式裝入船體,並且完成測試。
一般情況下,鍋爐、蒸汽輪機、炮塔這些重要部件都是在舾裝的時候安裝的。
特別是在大規模建造時,為了減少船臺建造週期,儘快騰出船臺建造下一艘戰艦,除了船體之外,幾乎所有的零部件安裝工作都被排到了舾裝階段。不過,在和平時期,為了儘量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建造質量,一些重要的艦內設施會在船臺建造階段進行,然後在舾裝階段做全面檢查。
如此一來,鍋爐、蒸汽輪機的安裝工作就將提前。
戰列艦使用的鍋爐與蒸汽輪機都極為龐大,以日本的技術能力,製造出的鍋爐與蒸汽輪機更不會小到哪裡去。要將幾十噸,甚至幾百噸的裝置裝入艦體,必須使用大型龍門吊車,而不是普通的吊車。
如此一來,只需要確定龍門吊車的大小,就能大致判斷出鍋爐與蒸汽輪機的大小。
只要掌握了日本的技術水平,就能根據鍋爐與蒸汽輪機的大小算出動力系統輸出功率的大概數值,然後利用戰艦的排水量,計算出最高速度;或者利用速度設計指標,計算出大概的排水量。
另外,戰列艦的炮塔也需要利用龍門吊車。
因此,根據舾裝碼頭的長途,以及龍門吊車的軌道長度,可以大概判斷出戰列艦的總體長途,以及前後兩座主炮炮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大概的主裝甲帶防護距離,從而推算出主裝甲帶的重量,再根據主裝甲所佔比例,算出裝甲的總重。
另外,戰艦的裝甲鋼板一般都是在特種鍊鋼廠生產的,與普通鋼板有很大的區別。
一般情況下,這類鋼鐵廠就在造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