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4/4 頁)
在戰爭爆發前,進行了長達兩年零八個月的特別訓練。
海軍陸戰隊組建該突擊隊的目的就是在戰爭中執行一般部隊難以完成的任務。
真可謂精鋼用在了刀刃上。
完全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支突擊部隊,帝國海軍肯定難以如此順利的完成在蘇伊士運河區的登陸作戰行動,更不可能在五天之內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進展。
也就在陸戰隊攻打庫卜裡的時候,英國政府做出了“迅速”的反應。
有著“約翰牛”綽號的英國首相宣佈,英國將派遣大西洋艦隊進入地中海,協助法西軍隊攻打直布羅陀要塞!
顯然,英國人的反應非常“激動”。
如同英法用蘇伊士運河掐住了帝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一樣,帝國用直布羅陀要塞掐住了英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
現在,帝國出兵攻打蘇伊士運河,英國做出了針對性反應。
用成語來講,這就叫“圍魏救趙”。
英國人很清楚,如果法國、西班牙不果斷出兵,義大利又在戰爭外徘徊不前,僅憑英國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守住蘇伊士運河。如果丟掉了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將成為大明帝國海軍的“內湖”。如果能夠打下直布羅陀海峽,英國海軍至少能到這個“內湖”裡面游上幾圈,不讓大明帝國獨佔鰲頭,同時也能對搖擺不定的義大利產生影響。
這一招確實非常高明。
問題是,英國海軍的行動絕對沒有英國首相的反應那麼迅速。
當時,包括英國在內的眾多歐洲國家都沒有預料到,戰爭會在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爆發。從各種情況分析,包括英國首相在內的絕大部分歐洲政治家與軍事家都認為,戰爭最快也要到七十二年(公元1940年)年底才會爆發,甚至有一部分人將這個預測時間“推遲”到了七十三年(公元1941年)年底。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推測都有一定的道理。
就拿各主要強國的海軍備戰情況來看。大明帝國海軍要到七十二年才能獲得四艘訓練充足的新式戰列艦,到七十三年才能獲得八艘新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