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正在忙著修復被卡住的傳動機構,沒有來得及將之前提升上來的發射藥送回彈藥庫。結果,上百公斤發射藥被引爆。在猛烈的爆炸中,重達數百噸的“嗚”炮塔連同裡面的幾十名炮手全都飛上了天。
“太宗”號也在其三輪急促齊射的最後一輪中,給予了“比睿”號致命一擊。重型穿甲彈毫不費力的穿透了十英寸厚的司令塔裝甲,並且在撞上了航海艦橋右側的艙壁後發生爆炸。結構可以想像,包括平岡粂一在內的數十名官兵全部被橫飛的彈片,以及炸飛的鐵片撕成了碎肉。
“果敢”號的表現依然可以用“神勇”來形容。在其第六輪齊射中,又是兩連中。只是,這兩次命中的意義並不大。一枚打在了“比睿”號的尾甲板上,將艦尾炸掉了近十米長的一段。另外一枚打在了“啊”炮塔前面約十五米的水線附近,炸燬了該處的水兵艙與生活物資艙。
最終上演絕殺的還是“太祖”號,在其第六輪炮擊中,竟然有三枚穿甲彈命中目標!
白佑彬也不得不相信,運氣再次回到了他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這三次命中幾乎都是“致命打擊”。
第一枚穿甲彈打中了“咿”炮塔左側的水線上方,並且毫不費力的進入了艦體,最終“成功”殺入“咿”炮塔的彈藥庫。在此之前,該炮塔已經遭到了兩枚穿甲彈的打擊,之前投入搶險的損管隊員幾乎全被第二枚穿甲彈震死震傷。當第三枚穿甲彈鑽進彈藥庫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名損管隊員能夠開啟彈藥庫的通海閥!
第二枚穿甲彈打在了兩座煙囪之間的主裝甲帶上,並且輕而易舉的穿過了一號鍋爐艙,最終在相鄰的二號鍋爐艙發生爆炸。毫無懸念,這枚炮彈徹底打掉了“比睿”號的動力系統。即便三號鍋爐艙沒有被炸燬,“比睿”號的速度也難以超過十節!
第三枚穿甲彈更加神奇。在命中了“哎”炮塔頂部裝甲,進入炮塔內部後,並沒有立即發生爆炸,而是鑽進了揚彈通道,並且順著這條通道砸到了下方的彈藥庫水平甲板上。可悲的是,“比睿”號的彈藥庫沒有加強,只有一層七十毫米厚的裝甲板,即便穿甲彈的速度已經降低了很多,這層薄薄的裝甲也沒有發揮任何作用。進入彈藥庫之後,穿甲彈上的延遲時間引信立即開始工作。
猛烈的爆炸中,“比睿”號艦尾騰起了一股橘黃色的火雲。
此時,白佑彬是聽不到爆炸聲的,畢竟隔著十多公里的距離,聲音要在幾十秒之後才會傳過來。
緊接著,“比睿”號艦橋前方發生了第二次爆炸。顯然,“咿”炮塔彈藥庫被引爆了。
其實,即便沒有第二次大爆炸,“比睿”號也永遠無法回到日本港口了!
沒等白佑彬興奮起來,從編隊後方傳來的閃光,以及接踵而至的爆炸聲立即沖淡了他的喜悅心情。
“比睿”號的犧牲並不是沒有任何價值!
第三卷 復仇烈焰 第八章 … 上帝之手
見到在彈雨中艱難穿行的“比睿”號戰列艦,小澤治三郎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如果說,他“坦然”決定讓“比睿”號做出犧牲,那絕對是騙人的。如同每一個日本海軍將領一樣,在小澤治三郎的心裡,戰艦,特別是精貴的主力艦,是日本海軍最為寶貴,也最為重要的財富。
作為島國,日本有兩個特點。
一是資源稀缺,比起同為島國的英國來說,日本更加缺乏資源,特別是鋼鐵、煤炭、重油等重要資源。另外,日本也沒有英國那麼多的海外殖民地,沒有英國那樣的工業歷史,資源就顯得更加寶貴了。
二是國家安全嚴重依賴海軍。英國能夠成為歐洲列強,以及歐洲的海上霸主,靠的就是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皇家海軍。相反,在世界的另外一端,日本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起大明帝國海軍來說,日本海軍顯得太弱小了。
這兩個特點不僅決定了日本的基本國策,也決定了日本海軍的基本戰術思想。
自從正式建立以來,日本海軍就力求“精幹”。即在規模永遠無法超過大明帝國的情況下,透過提高官兵素質,提高戰艦的效能來抗衡大明帝國。另外,在日本海軍的戰術思想中,絕沒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教條。按照日本海軍的觀念,要想成為西太平洋上的霸主,不但要戰勝大明帝國海軍,還要在儲存自身實力的情況下獲得勝利。
這一點,在日本各級主力艦上有著明顯的表現。
不管是從英國引進的“金剛”級,還是自行建造的“扶桑”、“伊勢”與“長門”級戰列艦,每一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