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3/4 頁)
名優秀的海軍將領。想必,你也不想僅僅成為一名艦長吧?”
聽到這,白佑彬不由自主的點了點頭,接著就抬頭朝陳錦寬看了過去。
“這事,我跟衛延年也討論了好多次。”陳錦寬拿起了放在茶几上的香菸。“從各方面來講,鄭恩博更適合出任‘果敢’號的艦長,只是我並不太看好他,知道為什麼嗎?”
白佑彬微微皺了下眉頭,現在可不是發表“高見”的時候。
“當然,我對鄭恩博的為人沒有什麼好指責的,畢竟我以前也跟他差不多,而且隨著時間,隨著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挫折,他遲早會有所改變。只是……”陳錦寬豎起了一根手指頭,“因為一個原因,我不會同意由他出任‘果敢’號的艦長。”
聽到這,白佑彬心裡有數了。
陳錦寬說的這一個原因,就是鄭恩博作為東洋系軍官的身份!
最初的時候,東洋系與南洋系的主要矛盾在帝國海軍戰略重點的選擇上。即東洋系軍官認為,帝國海軍應該以控制太平洋的制海權為主。南洋系軍官則認為,帝國海軍應該以維持帝國在南亞與非洲大陸的殖民地為主要任務,並且兼顧向南太平洋方向擴張,從而鞏固帝國在印度洋與西太平洋地區的霸權。
因為按照東洋系軍官的觀點,帝國海軍必須集中兵力,在太平洋上與美國海軍角逐,所以該觀點又被稱為“大海軍主義”。相反,按照南洋系軍官的觀點,帝國海軍將四處出擊,難以集中在某一個方向上,加上跟東洋系觀點的對立性質,所以該觀點又被稱為“小海軍主義”。
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東洋系軍官逐漸由擁有家族背景的豪門子弟所控制。
相反,平民出身的軍官將領則逐漸成為了南洋系軍官的主體。
到這時,雙方的矛盾已不再是海軍戰略方向,而是兩種出身截然不同的軍官之間的鬥爭,很多時候,這種鬥爭甚至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毫無疑問,這對海軍沒有任何好處。
說白了,不管是“大海軍”還是“小海軍”,都是從根本上為帝國,為帝國海軍的利益著想,不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相反,按照出身來劃分陣營,這就是赤裸裸的利益鬥爭,是危害極大的內部衝突!
陳錦寬的出現,在很大的程度上緩和了兩大派系之間的矛盾。
豪門背景使陳錦寬在東洋系軍官那邊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也被很多年輕軍官崇拜。重點扶持平民軍官,讓他在南洋系軍官這邊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並且得到了眾多年輕軍官的擁護與愛戴。
問題是,陳錦寬也是個人,一個比別人更優秀的人而已。
數年來,陳錦寬在海軍推行的政策不是在打壓東洋系,而是在儘量維持兩大派系之間的平衡,讓原本弱小的南洋系逐漸壯大了起來。
發展到現在,陳錦寬明顯感到有點力不從心。
不說別的,以李玉民為代表的前東洋艦隊的軍官就不太聽從陳錦寬的指揮,甚至一度有趕走陳錦寬的想法。即便在首輔的支援下,陳錦寬仍然牢牢的掌握著海軍的大權,但是蕭鼎昆不可能一直擔任帝國首輔,陳錦寬也就不可能一直擔任帝國海軍司令。誰能保證下一任海軍司令不會徹底倒向東洋系,或者徹底倒向南洋系呢?
更嚴重的是,戰爭爆發之後,海軍內部的不協調聲音產生了明顯的負作用。
“對馬海戰”之後,以郭懷安為代表的,一直在東洋系與南洋系之間搖擺的北洋艦隊軍官幾乎全部失寵。失去了“緩衝帶”之後,東洋系與南洋系的對抗邊得更加激烈,也更加不可收拾。
“大東海戰”,以祖壽清為代表的南洋系軍官一鳴驚人,隱隱有全面壓倒東洋系的勢頭。
隨後,“戰鬥記錄造假”事件暴露出了東洋系與南洋系之間的巨大矛盾,甚至差點導致兩大派系的全面對抗。當然,陳錦寬一如既往的充當了“消防員”,用他的威信,用他的手腕迅速平息了這一事件。
問題是,只要利益衝突還在,兩大派系的鬥爭就不會輕易消停。
“果敢”號新任艦長的挑選問題,成為了東洋系與南洋系另外一個對抗點。
本來“果敢”號屬於前南洋艦隊的主力艦,王常新也是南洋系軍官,按理說,應該由南洋系軍官出任下任艦長。可是李玉民卻藉此機會發難,想“搶走”這個位置,達到既打擊南洋系,又壯大東洋系的目的。
可以說,李玉民在這個時候推出鄭恩博,一方面因為鄭恩博能力出眾,而且已經是“黃河”號的上校大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