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2/4 頁)
發給聯合艦隊。
這麼多的過程,即便主力戰鬥群當時發出了電報,聯合艦隊也要在兩到三個小時之後才能收到相關的情報!
顯然,這兩到三個小時足夠決定一場戰鬥的勝負了。
另外,當時陸戰隊與巡洋艦編隊不明不白的戰鬥報告也讓李玉民陷入了矛盾之中。
在陸戰隊的戰報中,只提到登陸場遭到日本海軍“重炮”的轟擊,而沒有明確提到是何種口徑的重炮。
在陸戰隊的稱呼中,一百五十毫米(六英寸)及其以上口徑的火炮都被稱為重炮。
也就是說,炮擊登陸場的,有可能是日本的戰列艦,也有可能是日本的巡洋艦!
結合前面陸戰隊瞭望哨所只提到了不明身份的艦船,而沒有指明是何種艦船,李玉民相信,炮擊登陸場的很有可能只有日本海軍的巡洋艦,而沒有戰列艦。
當時,艦隊炮擊地面目標,用的基本上都是高爆彈或者半穿甲彈(對付防禦工事),而不是裝藥量少得多的穿甲彈。如此一來,即便是六英寸的炮彈所產生的爆炸威力也非常巨大。當然,有經驗的官兵能夠從爆炸聲,以及爆炸規模上判斷出六英寸高爆彈與十四英寸高爆彈的區別。
即便陸戰隊的官兵都沒有多少經驗,也至少能夠分辨出戰列艦與普通戰艦吧!
後來,在巡洋艦編隊發來的報告中,也只提到了“重炮”,而沒有提到是何種口徑的重炮。
按照海軍的規矩,兩百毫米(八英寸)及其以上口徑的才能稱為重炮。
這仍然不能排除只有日本海軍巡洋艦(重巡洋艦)參加戰鬥的可能,因此李玉民判斷,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埋伏在附近的某個地方,正等著他送上門去。
當然,這也不能否認李玉民沒有及時命令巡洋艦編隊撤退的事實。
另外,如果李玉民認識到日本的主力艦埋伏在附近,他就應該縮短主力戰鬥群內,戰列艦的間隔距離,同時降低速度,並且派出有雷達的輕巡洋艦監視周圍的每一個方向,特別是艦隊附近五十海里內的每一個方向。
當時,李玉民卻沒有這麼做。
艦隊內戰列艦的間隔距離達到了三海里,而不是艦隊作戰標準中的十鏈到十五鏈(必要時,甚至應該縮短到五鏈)。艦隊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十九節,而不是巡航時的十節,或者作戰時的十四節。最關鍵的是,李玉民只向東北、東面與東南各派遣了一艘輕巡洋艦,完全忽視了西面!
這個失誤,不但是關鍵的,而且也是致命的。
後來,不管誰為李玉民開脫,都無法解釋當時李玉民為什麼沒有派遣巡洋艦監視西面薩蘭加尼群島海域,特別是巴盧特島、薩蘭加尼島與北面棉蘭老島之間的海峽。
當時,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殺入達沃灣的日本艦隊是沿著西面的海岸線北上的。
此時,李玉民派出的兩艘輕巡洋艦監視著東面聖阿古斯丁海峽與米昂阿斯島之間的海域,主力戰鬥群則監視著米昂阿斯島與卡爾卡拉隆群島之間的海域。
即便是最普通的艦隊司令官,也能判斷出,日本艦隊是從西面進入的!
也就是說,再粗心大意,李玉民也應該派遣至少一艘輕巡洋艦去監視西面的情況!況且,李玉民絕不是粗心大意的人,也就絕不應該犯這樣的“低階”錯誤。
正是這個嚴重失誤,讓李玉民嚐到了擔任艦隊司令官以來最大的苦果。
十點十五分,當了望員發現西北方向上突然出現的“閃光”,發出炮擊警報之後,成批的巨型炮彈紛紛揚揚的砸了下來。
此時,李玉民才被炮彈的爆炸聲驚醒過來!
第四卷 四龍鬧海 第十一章 … 偷襲專家
戰後,高野五十六得到了很多評價。
比如“海軍賭徒”,“偷襲專家”,“失敗的冒險家”等等。可是不管哪種評價,都只肯定了高野在戰役規劃與指揮,以及戰略冒險方面的才能,而全盤否定了高野的戰略目光,以及戰術指揮能力。
這些評價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錯誤的一面。
比如,高野透過偷襲北洋艦隊引發戰爭,被很多人認為是不顧日本綜合國力,盲目挑戰大明帝國的極端行為,最終的結局不會有第二種情況出現。只是在最初的時候,高野也反對與大明帝國開戰,認為日本不是大明帝國的對手。只是到後來,在日本國內(特別是軍隊內部)的開戰呼聲日益高漲,且日本與大明帝國難以避免戰爭的情況之下,高野才以聯合艦隊司令官的身份擔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