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頁)
。
當然,這並不表示李玉民完全確定。
當時,棉蘭老島上還有十多個日軍據點,達沃港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之中,有很多日軍偵察兵在海上活動。說不定,就有日軍偵察兵發現了在島嶼東面巡邏的帝國戰艦。如此一來,聯合艦隊肯定會收到相關的訊息。
也就是說。高野很有可能判斷出了主力戰鬥群的巡邏海域。
這樣一來,日本聯合艦隊有可能南下,繞到主力艦隊的南面,然後趁主力艦隊向北航行的時候佔領有利位置,等待主力艦隊南下時,一頭撞上聯合艦隊的炮口,從而使聯合艦隊掌握戰鬥地主動權!
另外,日本聯合艦隊也有可能呆在戰場外的某個地方,等待主力戰鬥群離開最初的巡邏海域,然後切入戰場。佔領北面的有利位置,等待主力戰鬥群向北航行時,用突然襲擊打垮主力戰鬥群。同時,聯合艦隊的巡洋艦與驅逐艦還能趁此機會殺入達沃灣,“屠宰”停靠在迪戈斯海灘上的運輸船與登陸艦。幹掉正在支援陸戰隊的巡洋艦!
正是基於這一判斷,李玉民才在過去的二十多個小時內遲遲沒有做出決定!
按照後來李玉民在戰役調查委員會面前做的陳述,當時主力戰鬥群有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殲滅聯合艦隊。二是確保陸戰隊順利攻佔達沃港。因此,他才選擇讓艦隊在聖阿古斯丁角南面巡邏。並且沒有急著轉移主要巡邏海域。
表面上看,這兩點理由非常充分。
實際上,李玉民犯了一個作為艦隊司令官絕不應該犯的錯誤。即顛倒主次,不分輕重!
說白了,這次戰役行動完全是圍繞著全殲日本聯合艦隊來制訂,並且展開行動地。攻打達沃港是貨真價實的“佯攻”。再放長遠一點,只要全殲了日本聯合艦隊,什麼時候都能打下達沃。到時候,甚至不需要出動主力艦隊為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一支地方小艦隊就足夠了。
當然,關於李玉民有沒有做錯。以及責任到底在不在他的身上。這都是後事。
等到第九天,也就是天亮之後。李玉民終於“坐不主”了。
此時,日本聯合艦隊有足夠多的時間,足夠多的機會繞到戰場地任何一個方向上去,並且尋找突襲的機會!
為了確保東面的安全,李玉民留下了兩艘裝有電眼乙型雷達的輕巡洋艦。從聖阿古斯丁角到米昂阿斯島只有大概一百公里,也就是五十四海里地距離。只要兩艘巡洋艦都在該海域的中心海域活動,即便有一艘巡洋艦地雷達出了故障(電眼乙型雷達確實經常出故障),也能確保用一部雷達監視整片海域。
同時,主力艦編隊的巡邏區域轉移到米昂阿斯島與卡爾卡拉隆群島北端的阿里亞加島之間。這樣一來,不但能夠防範日本聯合艦隊從南面殺出,還能對西面,即卡爾卡拉隆群島與薩蘭加尼群島之間地海域形成防禦態勢。
至少,當時李玉民已經考慮到了來自西面的威脅。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聯合艦隊走蘇里高海峽與保和海這條航線,並且從巴西蘭海峽進入莫羅灣,繞過棉蘭老島,此時也應該到達主力戰鬥群附近的某處海域了。
當然,李玉民重點考慮的還是來自南面的威脅。
如果高野想與主力戰鬥群決戰,並且搶佔最有利的開火位置,聯合艦隊完全有可能從南面的塔勞群島繞過來,然後沿著卡爾卡拉隆群島北上,在阿里亞加島附近轉向東北,斜著插進來。這時,即便主力戰鬥群也順勢改變航向,儘量與聯合艦隊保持平行戰位,也無法獲得有利位置,更難以阻止聯合艦隊在不利情況下撤出戰鬥。
按照李玉民的觀點,這絕對是一條攻守兼備的進入航線。
問題是,高野與李玉民根本不是一個型別地艦隊指揮官。說白了,高野不是“保守派”海軍將領,不然也不會策劃偷襲北洋艦隊地作戰行動,更不會妄圖用弱小的日本海軍戰勝強大地帝國海軍。換個位置,如果李玉民是聯合艦隊司令官,他會主動挑釁,會透過偷襲的方式來引發戰爭,並且希望利用一系列的作戰行動掌握戰爭初期的主動權嗎?
實際上,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激進派”,要想成為百戰百勝的海軍將領,就必須熟悉敵人,甚至得熟悉敵人的思考方法。這正是“孫子兵法”說的“知己知彼”。如果連敵人司令官的思路都不清楚,還怎麼判斷敵人的行動呢?
在這一點上,李玉民明顯不合格。
或者說,以他的能力,也不可能準確判斷出高野的意圖。
這時候,李玉民根據“以己度人”的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