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命令10兵團兵團部由同安渡海進駐廈門,協助廈門市委主持接管工作,並命令兵團後勤部在10月底以前,籌措大米400萬斤,柴草600萬斤,以保證部隊和廈門市民的生活供應,攻擊金門的戰鬥交由第28軍前指執行。
素有“小葉挺”之稱的葉飛司令員,由於被繁雜鎖碎的地方工作牽制了大部分精力,而未能像過去歷次戰役一樣,親自分析、檢查、準備,而且被勝利喜悅激勵著的葉飛司令,竟以如下不切實際的理由說服了對這一決定有擔心的韋國清政委的疑問:“你太多慮了,我的大政委,廈門是敵人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號稱‘小白崇禧’的湯伯恩集團,兵力充足,有海空軍支援,已被我軍攻克;而金門島彈丸之地,又沒有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2 殘兵敗將,說實話,要不是蔣介石嚴令固守,李良榮早在我軍攻克廈門之際就棄島南逃了。我用一個主力軍加29軍的兩個主力團攻金,已是富富有餘了。再說原作戰部署本來就是由28軍攻金的嘛,沒有必要再改變部署,我還是那句話:此役必勝!”
(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
進攻金門的任務由我28軍82師全部、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及87師259團共6個團的兵力擔任。
28軍是1947年4月由原八路軍山東渤海軍區的地方武裝升級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發展起來的。
29軍原是1945年11月由原新四軍蘇中地方武裝建立起來的第7縱隊,1947年初升為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主力北撤山東後留在蘇中敵後進行遊擊戰爭。
在解放戰爭中,28軍脫穎而出,以善守稱著;29軍以前缺乏打大仗的鍛鍊,在進攻上海時,三野的首長有意將其佈列於主攻方向,使其積累一些經驗。總的說來,這兩個軍的官兵已具備了攻堅作戰的能力,但這兩個軍和全軍其他部隊一樣,沒有兩棲作戰的訓練,而且,被勝利激勵著的部隊也沒有對兩棲作戰的困難進行充分的論證,更為嚴重的是,指戰員們根本不瞭解潮汐、船舶等因素在兩棲作戰中的影響力。
國民黨駐守金門島的是第22兵團第5軍和第25軍以及剛從臺灣調來的第201師,擁有8個團2萬人。其中,第5軍原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不過,第5軍的老部隊已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現在的第5軍是其殘餘及徵招新兵而重新組建的,且在廈門戰役中,其166師已基本被殲,剩下的第5軍軍部和第200師約3 餘人據守在小金門。第25軍是一個屢戰屢敗的部隊,早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該軍即被殲於碾莊,後在福建重新建軍,又在我進攻福州的戰鬥中基本被重殲,殘部逃到金門時僅縮編成一個團,之後,國民黨空軍又將機場警衛部隊偏成40、45兩個師,與原25軍殘部一起重新成立了25軍。
剛剛從臺灣調至金門的第201師是原青年軍部隊,是抗日戰爭末期蔣介石以“十萬青年十萬軍”為口號組織起來的,其待遇、裝備均較其他部隊優越,被蔣介石視為心腹嫡系。
此外,金門島還有一支裝甲部隊,即國民黨戰車第3團第1營,該營於1949年初組建,其主要成員均是從雙堆集包圍圈和華北戰場上逃回的裝甲兵人員,該營擁有重15噸,配置一門37毫米炮的美製M5A1坦克21輛,是反登陸作戰強有力的力量。
戰前分析,國民黨在大金門島和小金門島各駐軍17000和3000人,其中,新兵又佔多數,只有201師和戰車營是較有戰鬥力的部隊。當時,金門島上雖然搶修了一些防禦工事,但這些工事防禦能力並不強大,多是成一線配置的野戰土木工事。
28軍前指受命攻金後開始了渡海作戰準備工作。然而,由於國民黨從大陸沿海撤退時,對漁民的船隻大肆破壞和掠奪,所剩漁船寥寥無幾。這使我軍準備渡海作戰船隻發生困難。直到10月24日才蒐集到集中一次可骯渡3個團約8000人的船隻,這離10月18日下達的進攻金門作戰的部署命令的總攻時間——10月20日已推遲了4天。
10月18日下達了作站部署命令,其時,兵團包括葉飛司令員在內的不少領導到達廈門才4天時間,命令要求:以我28軍82師全部、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及87師259團共6個團的兵力分兩個梯隊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直插小金門。這一命令所要求準備的船隻實際上直到真正發起總攻時也未完成。
由於無法籌措到一次性渡運6個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