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到禮賢賓館看時,只見一個美女,閉在一司空室之中,己不見了陳摶。問那美女道:“陳先生那裡去了?”美女答道:“陳先生自飲了御酒,便向蒲團睡去。妾等候至五更方醒。他說:”勞你們辛苦一夜,無物相贈。‘乃題詩一首,教妾收留,回覆天子。遂閉妾等於此室,飄然出門而去,不知何往。“馮丞相引著一個美人,回朝見駕。明宗取詩看之,詩曰: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景王送得來。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罷書,嘆息不己。差人四下尋訪陳摶蹤跡,直到隱山舊居,並無影響。不在話下。
卻說陳摶這一去,直走到均州武當山。原來這山初名太嶽,又喚做太和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是真武修道、自曰昇天之處。後人謂:“此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更名武當山。陳摶至武當山,隱於九石巖。忽一日,有五個自須老愛來問《周易》八卦之義。陳摶與之劊晰微理,因見其顏如紅玉,亦問以導養之方。五老告之以蟄法。怎喚做蟄法?凡寒冬時令,天氣伏藏,龜蛇之類,皆蟄而不食。當初,有一人因床腳損壞,偶取一龜支之。後十年移床,其龜尚活,此乃服氣所致。陳摶得此蟄法,遂能辟穀。或一睡數月不起。若沒有這蟄法,睡夢中腹中飢餓,腸鳴起來,也要醒了。陳摶在武當山住了二十餘年,壽已七十餘歲。忽一日,五老又來對陳摶說道:“吾等五人,乃曰月池中五龍也。此地非先生所棲,吾等受先生講誨之益,當送先生到一個好所在去。”令陳傳:“閉目休開!”五老翼之而行。覺兩足騰空,耳邊惟聞風雨之聲。頃刻司,腳蹋著地,開眼看時,不見了五老,但見空中五條龍天矯而逝。陳摶看那去處,乃西嶽太華山石上,己不知來了多少路,此乃神龍變化之妙。陳摶遂留居於此。太華山道士,見其所居沒有鍋灶,心中甚異,俏地稟之。更無他事,惟鼾睡而己。一日,陳傳下九石巖,數月不歸。道土疑他往別處去了。後於柴房中,忽見一物,近前看之,乃先生也。正不知幾時睡在那裡的!搬柴的堆積在上,直持燒柴將盡,方才看見。又一日,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裡一個屍骸,塵埃起寸。樵夫心中憐憫,欲取而理之。提起來看時,卻認得是陳摶先生。樵夫道:“好個陳摶先生,不知如何死在這裡?”只見先生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攪醒我來?”樵夫大笑。
華陰令王睦,親到華山求見先生。至九石巖,見光光一片石頭,絕無半司茅舍。乃問道:“先生寢止在於何所?”陳摶大笑,吟詩一首答之,詩曰: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風跨曉風。臺榭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自雲封。
王睦要與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辭不要。此周世宗顯德年司事也。這四句詩直達帝聽,世宗知其高士,召而見之,問以國柞長短。陳摶說出四句,道是:“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世宗皇帝本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安添蓋乃是“宋”字。宋朝享國長久,先生己預知矣。
且說世宗要加陳摶以極品之爵,陳摶不願,堅請還山。世宗採其“來時自有自雲封”之句,賜號“自雲先生”。後因陳橋兵變,趙太祖披了黃袍,即了帝位。先生適乘驢到華陰縣,聞知此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間道:“先生笑甚麼?”先生道:“你們眾百姓造化,造化!天下是今日定了。”原來後唐未年司,契丹兵起,百姓紛紛避亂。先生在路上闊步,看見一婦人,挑著一個竹籃而走,籃內兩頭坐兩個孩子。先生口吟二句,道是:“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擔挑。”你道那兩個孩子是誰?那大的便是宋太祖趙匡胤,那小的便是宋太宗趙匡義,這婦人便是杜太后。先生二十五六年前,便識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
又一日,先生遊長安市上,遇趙匡胤兄弟和趙普,共是三人,在酒肆飲酒。先生亦入肆沾飲,看見趙普坐於二趙之右,先生將趙普推下去道:“你不過是紫微垣邊一個小小星兒,如何敢佔在上位?”趙匡胤苛其言。有認得的,指道:“這是自雲先生陳摶。”匡胤就問前程之事。陳摶道:“你弟兄兩的星,比他大得多哩!”匡胤自此自負。後來定了天下,屢次差宮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後來趙太祖手謠促之,陳摶向使者說道:“創業之君,必須尊崇體貌,以示天下,我等以山野廢人,入見天子,若下拜,則違吾性;若不下拜,則褻其體。是以不敢毒謠。”乃於謠書之尾,寫四句附奏,雲:“九重天謠,休教丹風銜來:一片野心,己被自雲留住。”使者覆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