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跟著沾光不少,大家都很承你的情份……”
張傑人老了,有些兒囉唆,說著說著,竟從張昭當家後一樁樁往事述說起來,說來說去,還是二十年前的事。
“哪裡,哪裡,七叔你過獎了,這都是應該的,一家人嘛……”
“是啊,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二哥是個直性子,有些話兒要是說重了,老六,你也別往心裡去……”
張老二明顯是受不了張傑的囉唆了,接著張昭的話茬,就把話挑明瞭。
事情是這樣的。
從延熹七年開始,張家對天書上的耕作技術,進行了實驗。當發現確實有效的時候,便進行了推廣應用。不過,張昭叮囑要保密,張王氏便只在家中土地,使用奴隸的農莊,才推廣應用了農書上的技術和農具。
紙裡包不住火。都是鄉里鄉親的一家人,田畝相鄰,很多張氏族人還在張家幫忙做事。小規模實驗尚可保密,一推廣應用,事情就瞞不了人了。
張家的田地本來施行代田法,畜力和農具要求高些兒,產量與收成也要比佃出去的田地多出不少。而推廣天書上的農業技術以後,自種地裡的莊稼,又猛增一截,打的糧食也多出許多,往往倍於別人地裡的收成。
眼看著張家連續兩年豐收,張氏族人看著眼熱,就動了心思。
“……,老六啊,這日子不好過呀,……”
看的出來,張老二是準備過了。按他的說法,田裡的收成不好,簡直是寸草不生、顆粒無收;家裡的孩子能吃,幾乎一頓能吃一斗米;孩子衣服壞的是那麼快,個個都快光屁股了……
可不是,為了表現這日子難過,來的這幾位衣服上全打上了補丁。
這話也不全是胡扯,張塢是有幾家日子困難的。但是,年初剛從災民身上,發了筆橫財,張塢人手頭正是寬鬆的時候。這麼做,就假了。而且,日子困難的人家裡,絕對不會包括張老二。
張昭不經意地看了張老二一眼,恰好正對上張老二窺視的眼神。
兩眼一對,張昭的眼神很是平靜,張老二卻心中一顫,不自覺避開了對方的眼睛,嘴裡就跑開了火車。
“這話本來也沒什麼道理,但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話一出口,張老二便知道說錯了,又想方設法往回圓。
“……,都是五服之內的實在親戚,能不能指點一下大家……”
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一個——能不能提前實現共產主義,普及你那新技術,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張老二竭力把話說的大義凜然,好似他全無私心,他家裡沒有那八百畝良田一樣。
張涵坐在張昭身後,聽眾人敘話至此,好懸沒氣樂了——知道沒有道理,您就別說,感情這紅眼病,不患寡而患不均,是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不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有的……
‘張家對族人就夠好的了,您們都是長輩,應該清楚。全大漢國打聽打聽,誰租地不是五五的租子,就張家看是同族的份上,只收四成租……’
張王氏也滿心的不高興。照顧宗族是應該的,但話不能這麼講。她對這話非常的不順耳。然而,來者都是長輩,沒有她說話的地方。她也不急,張昭的手段他見的多了,若是七太叔公講話,張昭還會給留幾分情面,張老二這一亂了章法,就是自取其辱了。她心中冷笑,低頭不語,等著看張老二笑話。
按說,這是個為難事。
不答應吧?幾位長老一起來,說明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動了心思,而是族中的許多人,不答應不好;可若是答應了,張昭也有為難的地方。而且,有初一就有十五……
不過,張昭卻心中有數,對此他是早有準備的。這樣的情況,他在最初喜獲豐收的時候,便有所預料,心中已經有了決定。
此事一定是要答應的。
說的扯一點兒,張昭是族長,就得保護族人的利益,就應該帶著大家過好日子。他吃肉,也要給族人留下碗湯喝,吃獨食是行不通的。不然的話,人心散了,隊伍可就不好帶了。
而且,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
張家的土地很多。其中一半是由張家自己的奴僕耕種,用的是先進的代田法,小畝畝產一般在二~三石;另一半則佃給了佃戶耕種,他們就什麼方法都有了,小畝畝產一般在一~二石。
如此說來,使用奴隸自己種地,要合算的多。讓他有口飯吃就行了,剩下的全是張家的。而佃戶卻要保留一半——地主就是這麼想的——產量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