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4/4 頁)
辦事時,順便接走了李小二。李勝忠非常高興,但他這回的表現得就得體多了。大小他也是個人物,如果不是壓力過大,他為人處事還是有一套的。如今他已成為張涵的親信,未來也有了一定的保障。李勝忠心中有底,就自然多了,不說鎮定自若,起碼也進退有據了。
張涵此去,接走的不光是李小二一個。
當初,張涵的打算是挺好——勞動人民智慧無窮,配合行之有效的實驗方法,相信一定會大有成效。但是,張涵卻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大漢國識字的人很少。因此,基於實驗記錄和實驗記錄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行不通。只有在張昭非常重視的琉璃窯,他特地派專人進行記錄,這才勉強施行了下去。
在發現這個問題以後,張涵也沒什麼好辦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手說什麼也實行不了。但坩鍋實驗,需要記錄;冶煉技術要發展,原始記錄也非常關鍵;其它技術也是如此。於是,每次到了卞東莊裡,張涵只要有時間,就會把重要工匠子弟,如李小二、王家駿等半大小子,集合起來,教他們識字,及簡單的計算。
好在這些記錄都很簡單,用到的字也很有限,一般地說,學會三五十字,也就夠用了。而識字的機會是如此難得,小子們被家長耳提面命,棍棒伺候,都挺用心的,花了一點兒時間,就都可以進行簡單的記錄了。不過,張涵沒有停止,一直堅持了教育,斷斷續續兩年多下來,這些孩子也都認識了幾百字,會簡單的加減乘除了。
在講課的時候,張涵並不限制有人旁聽,反而鼓勵工匠們前來學習。從某種意義上,張涵也是李勝忠等工匠的老師。這也大大提高了張涵在冶鐵作坊的威信。
王冠全本人歲數大了,不好意思前來,但對孫子王家駿的學習一直抓的很緊。王家駿曾偷偷告訴過張涵,他爺爺背地裡也在學習識字。張涵聽了,一笑置之。
這一次鍊鋼技術改進,王冠全貢獻不小,張涵自是一視同仁,將王家駿也接進了族學。在族學裡,本來便有重要部曲家的子弟就學。但王冠全這樣的管事還是差了點兒份量,張涵現在把其子弟招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