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 頁)
傻瓜,董卓這傢伙出手不凡,竟拜張涵為車騎將軍,督青徐兗冀四州軍事,把遠交近攻發揮到了極點,擺明了要讓青州軍與討董群雄打起,以求減輕雒陽的壓力。
但是,此刻時過境遷,董卓已經丟掉了雒陽,群雄也不再繼續討董了。而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眼瞅著就彼此之間就要打起來了。董卓的一番盤算,到頭來卻白白便宜了張涵。
車騎將軍位尊權重,僅在大將軍和驃騎將軍之下,主持征伐,督四州軍事,更是極大的權利,張涵得此任命,便可在四州之地任意行動,別說是進兵泰山郡之事,便是出兵征討各州也是名正言順了。
董卓的一番陷害,白費心機不說,還給張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不過,這事也未必都是益處……”
郭嘉嘀咕了一句,張涵明白他的意思,董卓的名聲太壞,與董卓勾勾搭搭,總不是件好事。再說,袁紹自號車騎將軍,這個挑撥也太明顯了。
“主公不必擔憂,”見張涵談笑間若有所思,戲志才微微一笑,“董卓心懷叵測,世事變幻,卻未能如了他的心願。這車騎將軍乃陛下之詔旨,可不是董卓的旨令,此事於主公,終是大有裨益。不過,冀州韓馥……”
第十二章 冀州戰的序幕
與劉備想象的不同,指任他為高唐尉,並不是件無心敷衍之舉。在他的身後,袁紹也不時在關注著劉備的青州之行。袁紹的戰略很明確,“南據河”(黃河兩岸的冀、兗、青三州),“北阻燕、代”——幽、並兩州,“兼沙漠之眾”——烏桓、鮮卑和匈奴等胡族,在統一北方之後,再“南向以爭天下”。不過,隨著張涵勢力的擴張,袁紹是不能不重視的。儘管袁紹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無可否認,袁紹能被天下人推舉,他的能力是遠在水準之上。當然,這是以一般人的標準而言的。
曹操與袁紹是從小到大的朋友,交情深厚,對袁紹的性格瞭如指掌。張涵想害曹操,挑撥他與袁紹的關係,還差的很遠。同樣是依附別人,曹操寧可選擇袁紹也不會投奔張涵。無它,曹操胸懷大志,在青州他是沒有多大機會。至於袁紹的猜忌,曹操胸有成竹。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河內以後,曹操迅速得到了袁紹的信賴,成為其手下一員大將。而且,曹操主動向袁紹講述了他的青州之行。在曹操的描繪下,袁紹對青州的富饒繁華,人口眾多,士卒的數量、裝備和訓練等,都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青州也由必取之地,更進一步,被袁紹當成了大敵。尤其,戲志才往來於青冀之間,結交韓馥;張涵受封車騎將軍,更是觸動了袁紹地敏感神經。
在這種情況下。冀州依然是袁紹的首選目標,卻決不會忽略張涵的青州軍。
“張伯潤無非是三種對待:許之——順水推舟,任劉備為高唐尉;逐之——斷然拒絕,趕走,甚至殺死劉備;納之——收下劉備,轉任它職。
‘許之’是斷無可能!高唐為大河要津,張伯潤不會容劉備在此。”
這是不言自明的,平原據大河以守。乃青州之屏障,從清河國鄃縣的夏津向東,渡過大河,便是高唐。劉備踞有高唐,袁紹隨時可以越過大河天險。這樣的緊要之地,張涵是不可能置於劉備之手。
逢紀沉吟了片刻。才繼續說下去,“‘逐之’和‘納之’都有可能……”
劉備被袁紹委任為高唐尉,這樣的事關係不小,一定會被秉報給張涵決定。劉備此時沒有做過什麼事,名聲也不顯赫,在眾人眼裡,這人無足輕重,也談不上多什麼才能,所以,張涵的態度就不好確定了。張涵對袁紹是有敵意地。張涵也是有野心的。但是,張涵取泰山郡。而未取濟北國,又給人留下了許多遐想的空間。
濟北國是大河下游的要衝。兗冀的門戶,無論張涵是要取冀州,還是想取兗州,都應該控制住濟北,以圖後事。即使張涵根基不穩,需要時間整治青州,也應該先佔了濟北這戰略要地。張涵偏偏卻沒佔濟北國,袁紹表鮑信為濟北相。青州也沒什麼反應,鮑信平平安安地接掌了濟北相。不免令人懷疑張涵的用意了,難道他胸無大志,取泰山就是為了守家了……
當然,逢紀不會輕易下判斷,從曹操地話來說,張涵不應該是那樣的人,這裡面就有許多令人懷疑之處了。可惜,袁紹有軍無糧,商議了幾遍,也不得不冒險一試。其中的關節,逢紀此刻不說,袁紹、曹操、許攸等人也都知道。但知道歸知道,解決不了,也就沒用。張涵身為車騎將軍督四州軍事,又惡行不彰,要討伐青州,韓馥提供糧草的可能性太小了。韓馥膽小了點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