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4 頁)
感興趣的話,自己找時間做個推演好了,今天是總結我軍前一階段的行動……仲銓,你有什麼看法?”
張律摸了摸鬍鬚,他今年32歲了,頜下留有短鬚了,聽到張涵問他,不由笑道:
“主公,我也不會有二話。是否應當渡河,姑且不論,但就整體而言,是保守了些……”
張涵也不生氣,他不喜歡冒險,生性如此,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在這關鍵時刻,他就更為慎重了。
“元皓?”
“主公,我不太瞭解情況。但是,如果將大部分兵力都保留在了青州,我也不會有別的評價……”
田豐說的就客氣多了,沮授和審配也謹慎的表達了類似看法。
“哪兒有大部分,”張涵嘀咕了一句。留在青州的軍隊絕大部分都是新兵,其中還有部分新卒訓練都沒有完成,如何能計入戰力,族學和流民屯護衛隊當然也是一樣。“好吧!既然大家的意見一致,那我下回就更積極一些……
從頭複述一遍。
青州軍進入冀州以後,便分兵兩路:一路兩萬,由張英率領,駐紮在信都,防範公孫瓚,保障後勤補給通暢;另一路四萬五千,兵臨大河,明與袁軍相持,實則重點監督冀州有無變化。
這裡有沒有問題?”
張涵環視一週,沒有人有疑問——韓馥的態度是關鍵。
“接下來,文節將家眷送往青州,他的誠意是可信了。隨後,我調動冀州軍增援信都和黎陽,並隨後從青州調動了軍隊。增援信都,並進攻渤海……
大家都在這裡有異議……”
“是。
公孫瓚是癬疥之患,張奐校尉進攻不足,防守信都有餘。而袁紹有聲望,有實力,才是大敵!理應趁其虛弱,一舉將其擊潰。
再說,公孫瓚已被穩住,短時間內,無意與我軍開戰,增兵信都,進攻渤海,都不是當務之急……”
戲志才平淡的評論道,張涵點點頭,事後看來,是他的決定有問題:
“然後是袁紹揮師南下……”
“這裡也是個機會,當初雖難以擊潰之,但牽制一下也好,”爭論歸爭論,戲志才並不掩飾錯誤,他不以為會擊潰袁紹軍,若青州軍渡河的話——兗州劉岱和張邈都不會坐視,但牽制還是做得到的,“袁術真是太廢材了!
不過,問題不在於這裡……”
袁術再廢物,也佔了先手之利,袁紹不可能輕易獲勝。然而,假如袁紹與袁術講和,轉而向揚州發展,事情就很麻煩了。揚州刺史陳溫十有八九擋不住袁紹。
其實,這與袁術廢材與否關係不大,他收繳了孫堅手中大部分兵力,佔據了整個豫州,兵力正處於分散中,被袁紹各個擊破,也在情理之中。而張涵對曹操比較忌憚,不想把袁紹搞垮,徒然另曹操壯大。話說回來,如果袁紹垮了,也許對曹操更加不利……但這是個未知,誰也說不準的。
郭嘉搖搖頭,問題沒那麼嚴重:
“這事恐怕不那麼容易,以袁術與袁紹的關係論,平白吃個大虧,袁術是不會答應的;而袁紹好不容易有個立身之地,也不可能讓出來,一時半會不會達成和解……”
“這倒也是!”張英看了看,“但袁術只怕堅持不了多久……”
“不會的!袁紹沒有那麼些糧食,一個月內還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多半便要拖延下去了……”
豫州先是糟了幾場災,又是黃巾起事的主戰場,土地兼併極為嚴重,袁紹沒有充足的錢糧,仗自然就打不了多久,沒準過段時間,便是袁術反攻了。
“好了,影響過後再討論,現在,大家都認為,應該牽制一下……”
眾人都在點頭,張涵便得出了結論:
“那就這樣,現在,我們應當如何?公孫瓚有意與我軍和平共處,他現在只要求河間相了,你們看如何?”
張涵滿是惡意的笑問道。在座的人也都笑了,公孫瓚就算想撤退,是否會放過他,都在兩可之間,還想要這要那。冀州是天下四角之河北,可河北這個木桶的桶底燕山山脈還在幽州,劉虞軍事不行,此時不打擊下公孫瓚,更待何時。
第二十三章 會戰
晴空萬里,在一陣兒大風過後,天空中的朵朵白雲,都遠遠飄走了,明媚的陽光無拘無束撒向大地,將山川河流草木都籠罩在一片光明之中。
公孫瓚站在帳外,溫暖的陽光灑在他的臉上,令他情不自禁舒展開緊蹙的眉頭。在寒冷的北國,人們向來喜歡溫暖的陽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