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張涵自然知道,他在笑什麼,屯長也好,先生也吧,多是來自於族學畢業生,黃巾這是自己找死呀!
“……各地黃巾的聯絡州開始不久,預計起事的時間應在八九月間——秋收結束之際,各地徵收賦稅之時,製造混亂趁機起事。為保險起見,我們只有一個半月的時間準備。青州黃巾的情況就是這樣。”
張音介紹完情況,便一言不發了。各地官吏徵收賦稅的時候,從來都是要動手腳的,民心本就不滿,趁機起事的把握,也就會大一些兒,黃巾想必是看到了這一點。
“這樣啊?”劉文標皺了皺眉,“黃巾發展的如何?死心踏地的骨幹有多少?可以煽動的信眾有多少?信奉黃天太乙的信徒有多少?”
“自從中平元年(184)開始,陛下停止了賣官,各郡縣的官員便不再頻繁更替,有刺史府的要求,對黃巾的查禁一直沒有放鬆過。不過,黃巾與百姓很難區別,部分下級官吏也有黃巾信徒,所以,效果不彰。幾年下來,太平信徒已經重新恢復了組織聯辦…”
但是,嚴厲查禁卻限制了太平道的傳教。如今的信徒只比亂前增加了少許,應當不到一半。根掘各地的資訊,張音估計信徒的數目應當在十六七萬間。然而。宗教有其隱蔽的一面,對外的發展受到了封鎖,但內部發展很快,死心踏地地骨幹數量迅速增長,已經從原來殘存的兩三千,猛增到七千餘人;可以煽動地信徒。也有兩~三萬人之多。
劉文標的臉色微變。人都有個從眾地心理,只要能煽動起三萬人,就可以鼓動十幾萬黃巾搖旗吶喊。就可以裹挾數十萬眾……”
“說個不好的訊息。我們現在手頭的兵力不多了……”
劉文標管理參謀,對這些最有發言權。騎軍離開後,張涵又派遣張英率兩千郡兵。支援禹國縣。張涵手中只剩下五千郡國兵,三千齊國兵,一共八千人馬。如今,烏桓哨王部已經開始收縮,劫掠的差不多,準備回家了。高國已經有二十多天沒有收到烏桓劫掠的訊息了。如果真是如此的話,張英率軍渡過馬頰河,留在平原郢,至少可以穩定平原。
劉文標起身,從一側地櫃子裡,取出一卷地目平鋪在桌子上,八尺見方的青州全圖,比例尺為1:10萬。在明亮的牛油蠟燭照耀下,屋子裡亮如白晝,地圖上纖毫可見。青州刺史府地青州地圖戲志才見過,那代表著地圖繪製地最高水平。但是,眼前這張地圖更精確,見微知箸,戲志才知道,張涵已準備就緒。戲志才不由流露出一絲喜意,既然上了賊船,當然賊船越大越堅固才好。成王敗寇的事,沒準哪兒一天,賊船就轉正了,這也說不準的。
劉文標用手指在地圖上畫了個圈,“青州地形狹長,齊國位於中部,濟南國、樂安國和北海國,緊臨齊國,一旦有事,五日之內,大軍可以開赴三國任何一處。中平以後,各郢縣地兵力都有所增加,短時間防守還不會出問題。
如果張英騰出手來,平原也可以放心,當地豪強眾多,黃巾想要發展,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要警惕豪強趁機兼併土地,擴充家兵。”
劉文標停頓了一下,抬頭看了張涵一眼,“這裡是否應該清理一下了,西平昌劉平都有七百多家兵了,椎微擴充,就能達到兩千人……”
張涵也有此意,但時候未到,他還不想與青州土豪們發生衝突,曹操也算家世不錯了,也沒頂住這些人上下活動,微微搖頭,“再等等,先把黃巾處理了再說。”
劉文標也不多說,把手指移到了青州東部,“那就剩下東萊了!”
東萊郡地廣人稀,河流較少,土地的開墾就不足,本來只有七十多萬人口。但自張涵重視發展捕魚業以後,瀨臨大海東萊郡便得到了機會,人口迅猛發展,短短几年時間,人口已經超過一百八十萬眾,是安置流民的第一大郡。
“要不,在觀陽駐軍兩千……不行!”
劉文標話未說完,自己就先否決了。觀陽是北海國最東邊的一個縣城,深深插入到東萊都腹部,在這裡駐軍,差不多可以控制住整個東萊郡地域。不過,黃巾較為分散,到時候禍亂一起,控制起來就難了。
“不能讓黃巾從容準備,我們先發制人,只要消滅掉黃巾的骨幹,餘孽便不能為患了,不過,此事必有後患……”
張涵拈了拈鬍子,如果能趁著黃巾起事之機,將其一網打盡,這才是根除隱患的好辦法。然而,事無兩全。張涵手裡的兵力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一網打盡,恐怕未必能盡如人意。
張澗也在思考,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會,黃巾起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