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2/4 頁)
猛回頭,唐氏還站在那裡,荀彧頗感詫異。
“三哥來信了”
……
信的內容很簡單,家中一切安好,叫他不用惦記,要他保重身體云云。不過。在信地最後,荀衍說起了最近的一件大事一編戶齊民,按田戶比!
荀衍在信中似漫不經心地,荀彧卻明白他的意思。沉思良久,荀彧搖搖頭:“晚了!”
提起筆來,荀彧寫了一封回信。
……
“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荀衍反覆唸了許久,滿腔地不忿終化為一聲嘆息。
荀彧雖不得意。可荀衍素知他才智過人。此次隆武帝下詔要編戶齊民、按田戶比,荀攸主張從命,荀衍心中不喜,便悄悄去信詢問荀彧的意見。不想,荀彧也是這樣的意見。
第四卷 第九章 大結局
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地理念,也是現實——只有讀書人才能治國平天下!過去,多半是世家望族子弟才有條件讀書,少數刻苦求學的寒門子弟也都透過門生、故吏等等途徑與世家聯絡在一起。所以,歷朝歷代無論何人當政,也都得優容厚待這些世家。怎麼也要拉攏世家中的一部分,不然的話,馬上得天下還能馬上治天下不成?!
殊不知,時移事異。今時今日。張涵大力普及教育,早已不是當初的形勢了。換句話說,隆武帝準備了許多年,世家望族的影響力不知不覺已削弱拉極多。一旦反應強烈了,難免隆武帝不會興大獄,嚴厲打擊世家望族。況且。隆武帝軍功鼎盛,恐怕早已考慮到鎮壓叛亂了。
這也是二荀均主張順從詔命的原因。
……
隆武七年,張涵開始編戶齊民、按田戶比。
據統計,全國共有人口四千三百多萬——奴隸另計。以青冀人口最多。豫州和關中次之,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未成年(15歲以下)人口有一千五百多萬。全國地田地面積為1千4百多萬頃。除種植苜蓿的280萬頃牧場外,僅耕地面積也有1100多萬頃,遠遠超出了西漢的八百多萬頃,更是倍於東漢末年。這其中自然有張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的功勞,但世家豪強們隱瞞的土地也不在少數。
由於在此之前地三年多里,豪強世家都被強行遷移到了河北,影響力大大縮小。而張涵在學校課本中增加的關於稅收的部分,也明明白白說清楚稅收的用途——皇室、官吏、軍隊和賑濟等,並鄭重指出:有些錢是一定要花的,有人少交稅便會有人多交稅。道理很簡單,也都是實話,不會有人不懂。
故而,當滿懷怨恨的世家豪強們奮起抵抗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響應者並不是很多。於是乎,叛亂往往開始不久就被殘酷鎮壓了。然而,張涵也沒有大肆殺戮——國朝初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人口僅處死了主謀,其餘家族成員、參與者及家人之類則大多都被流放到涼州西北一帶和鮮卑故地。在這一段時間,陸續被流放的叛亂者和嚴重的刑事罪犯有十餘萬之多,治安一時大有好轉。
值得一提地是,那年冬天,伍子矩終於帶著大洋州的地圖回來了。地圖很簡陋,只是一份包括了周圍海域的大洋州輪廓圖。但張涵依然興奮不已。從此以後,大齊又多了一個流放地。一時間,除非特別厭惡的,張涵幾乎取消了死刑。一般厭惡的,一律都流放到大洋洲去牧羊。從隆武八年起,連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大齊每年都處死地罪犯都不滿十人。當然,這也被作為張涵的仁德而廣為傳誦了。至於囚徒們會否願意死在故鄉,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 ※ ※ ※
“編戶齊民、按田戶比”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諸州叛亂不滿百,皆旋起旋滅。張涵感覺自己地地位已經極穩固了。便明目張膽開始了對世家豪強地打壓。
隆武八年,張涵宣佈舉行科舉考試——準確地說,是公務員精英考試——凡是擔任官吏兩年以上、年齡在四十週歲以下者,皆可參加分科考試。一旦高中,雖不能如最初地兩秀才一樣直入中樞政事堂,但在仕途上也是一派坦途了,常有越級晉升、連升數級的。
這一年。發生了第一起科場舞弊案。張涵極為嚴厲地處置犯官,並開始在考試中實施糊名和抄卷,以圖避免舞弊。
隆武九年,張涵正式取消的察舉和徵辟制度。原來的時候,張涵雖不怎麼喜歡這兩途選上來的。但依照各人的才能品德,也會分派一定地職位。如今則乾脆取消。世家子弟的特權基本不復存在了。
哪裡有壓迫哪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