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1/4 頁)
不順眼。他才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還輪不到旁人出頭。而皇家事務也非是普通朝臣應該參與的。張涵這番心思不足為外人道。這些不明所以的傢伙平日裡張涵輕易動不得,此刻自己狗咬狗,就純是倒黴催地了。
順便說一句,田租累進位制失敗了,對張涵而言,自是個前所未有的挫敗,臨終還耿耿於懷。然而對華夏來講,這卻未必是一件壞事。隨著百十年後土地兼併的加劇,無數人懷著對土地的渴望,背井離鄉向著北方茫茫大草原、南海濤濤諸島及廣袤地大洋洲遷移。華夏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又一輪的擴張。這些都是後話,不提。
隆武十二年,倭島戰事綿延,已無多少潛力(奴隸)可挖。上次難米升一事,張涵派遣使者嚴厲斥責了倭女王。倭女王倒是能忍,竟斬殺了難米升全家以示謝罪。張涵沒有了藉口,只得悻悻然罷休。這回,張涵也學乖了,不派使者了,直接以商船隊遇到襲擊一事。悍然向倭宣戰,調動大軍直撲倭島。
自然,選在這個時間發難,也有些宣洩怒火、轉移視線地意味。再搞下去,就把朝臣清空了,也不是張涵想要的。這個明確地訊號,讓大齊的朝臣們齊齊鬆了口氣。
對倭的戰事沒有什麼可說的。在倭奸軍的幫助下,倭女王統率的倭軍迅速崩潰。隨後,大齊軍倒打一耙,將倭奸軍也一網打盡。兩夥人被一塊送到礦井下面服苦役去採礦了。對倭人,張涵將所有官吏、貴族和巫師一律扔進礦山——只進不出,徹底毀滅其文化傳承。幾十年後,便沒有倭人還記得倭族的歷史和傳說了。說漢語。寫漢字,像漢人一樣生活,倭族迅速融入了漢族,從歷史長河裡徹底消失了。
此時,北海道尚未被倭人征服。張涵遂將倭國三島命名為蓬萊、方丈和瀛洲(蓬萊三神山)。蓬萊三島多火山溫泉。氣候溫暖,盛產金銀硫磺等礦產。張涵為了鼓勵移民開發,宣佈前往蓬萊三島採金開礦為合法。每年僅交納少許錢帛,大齊國人便可前往採金。此後,蓬萊三島迅速成為移民地新熱點地區。很多人夢想著一朝暴富,不遠萬里前往蓬萊三島淘金。
滅了倭之後,東夷就僅剩下夫餘、把婁、高句驪和東沃沮一一大體就是後世的東三省。此時,大齊強盛,夫餘、高句驪和東沃沮三族都以大齊為尊。然臥榻之邊豈容他人鼾睡。幾族再恭順十分。張涵也斷然不會放過他們而為子孫後代留下後患的。東沃沮土地狹小,人口稀少,只得依附大齊。張涵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將沃沮人全部遷入內地安置,兵不血刃解決了一個。
不過,高句驪便沒那麼好對付了。
在麻雀的支援下。不時有商隊往來其間。三族的環境地形等種種情報早就被麻雀摸的清清楚楚。高句驪的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早期地王城紇升骨城,及現在的王城國內城和尉那巖城都是如此,高句麗王平時居住在平原城裡。危險時則退守到深山中的衛城。
隆武十四年夏初,張涵以“高句麗王縱兵為寇”為藉口。宣佈興師討伐高句麗。從戰爭之初,齊軍的進展就很不順利。突襲的奇兵意外被發現,高句麗王逃到了尉那巖城裡。該城建在山脊上,依山就勢,4層階地逐層升高,環山為屏障,以山谷出口為城門,據地勢險要,防禦堅固,南面以山谷出口為城門,南甕門位於南牆正中內凹陷處,城牆牆垣均為石塊壘築,易守難攻,是進入丸都山城地必經要道。
齊軍久攻克,被迫掘地道使用大量黑火藥,方才在尉那巖城牆上炸開了一個缺口,並由此攻進城中。但歷經四個月的苦戰,齊軍自身的死傷也極為慘重。領軍大將張郃惱怒之下,下令屠城。張郃因此被御史彈劾,張涵下詔加以斥責。不過,張郃終究是領兵打了勝仗,張涵只罰了他半年俸祿了事。
至於夫餘,張涵也懶地找藉口,在屠完高句麗王城後,才宣佈高句麗王沒有縱兵為寇,這是一場誤會。縱兵為寇的,是夫餘王,並下令討伐他。可憐夫餘雖有高句麗為警,舉族為兵,有備而戰。但是,在東北平原上,齊軍戰鬥力徹底發揮了出來。夫餘軍的表現還不如高句驪人,遠非齊軍的對手。除了少數夫餘逃入深山,其餘全部被俘獲,送到北方修馳道開運河去了。
惟獨那把婁人十分兇惡,在險峻的山嶺中縱跳如飛,似猿猴一樣靈活,以射獵為業,人人精擅射箭,百步之內可射人目。而把婁人野蠻成性,好為盜匪,麻雀死傷了不少好手,也只摸了個大概。後來,齊軍順著松花江輕易攻入三江平原,卻僅僅俘獲了一批老弱,把把婁人趕進了崇山峻嶺之中。很快,把婁人自發的游擊戰,給齊軍帶來了嚴重的困擾。扼婁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