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3/4 頁)
。鄭玄詫異地看了他一眼,忍不住也笑了起來,他用手遙指著張凌:
“仲雲,你呀,就是巴不得他們吵成一團!”
“……”
張凌但笑不語。
這其中的道理誰都知道,張涵用自己的錢去放貸,實是大有利於民的事情,不過是觸犯了眾士人地利益。就說那孔融,孔子的嫡傳,天下聞名的名士。可是。孔融寫這文章,便真是出自於公心嗎?
那可未必。
董卓對名士還是很寬容的。比王允寬容多了。孔融在雒陽屢屢得罪董卓,董卓也顧及名聲。不肯害他性命,而將之發配到青州,任北海國相。張涵自任州牧以後,將各郡國的守相都拿下了,改用自己的心腹,自然不會容忍孔融。到時候,雙方起了衝突,孔融那張臭嘴。自會惹來殺身之禍。
董卓知道愛惜名聲,張涵可不會讓董卓看笑話。雖然不肯讓孔融就任北海相。張涵也不肯害他性命。而是在免去孔融地北海相後,再闢他為從事。孔融為人志大才疏,向來看不起張涵,如何願屈居於張涵之下。結果,孔融便流落到了不其。
孔融這人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而且,他還得喝好酒。學鄉提供的些許供給,只能維持小康,可經不起他如此花銷。簡而言之,孔融的從人裡,是有人在放貸的。
至於張涵開錢莊,是否算“與民爭利”,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然而,董仲書可不是聖人。況且,聖人的話,也要看看實際情況的。即使能說出朵花來,真要借錢的時候,還是人人願意去錢莊的。
不過,張凌也不大在乎這些,就像鄭玄說的那樣,他巴不得眾人吵成一團,不然的話,報紙上都寫什麼呀?
張凌字仲雲,是張澗的幼弟。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張凌沒有選擇兄長的道路去從政,卻成為了項奉的得力助手。在項奉離開學鄉以後,越來越忙,漸漸顧不上學鄉了。學鄉地各項產業和財政收支,便都陸續交給了張凌負責。張凌也不負所望,管理的很好。
而報紙則是今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但是,報紙的前身——訊息紙,卻在去年便有了。
在每月一期的學刊裡,不時會夾雜一些天下形勢的評論,順便也會說些兒真真假假的訊息。張凌偶然發現,這些訊息很受歡迎。畢竟,在大漢國,資訊傳播的速度是很慢。學鄉地學子們來自天南地北,閒暇之餘,不僅關心國家大事,對故鄉的訊息也很是關切。這是人之常情。哪怕家人都遷移到了青州,也會有些親戚朋友留下地。
眼見得這些內容受歡迎,張凌就有心想多印些兒。理所當然,這個無禮要求被鄭玄拒絕了。張凌思慮再三,便嘗試著,將這些訊息另行刊印在紙上。出乎意料,這些訊息紙賣的非常好。遠遠超過了學刊的銷售量。不僅在學鄉賣的很好,在青州也賣的不錯。管寧多年來普及教育,使識字率大為提高,而張涵減免稅役,也極大地改善了青州人的生活水平。閱讀的需求正在迅猛發展中,訊息紙正好趕上了這個好時候。
經過十個月的發展,報紙每六天出版一期,刊登一些官方的法令、各地區的訊息、評論文章、奇聞軼事等等內容。在十月初,項奉還首開先河,在報紙上刊登了整版的廣告,宣傳四海錢莊的開張,並介紹了業務範圍。從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並迅速拓展了市場。反過來,錢莊的成功,也為報紙做了廣告,近兩個月來,報紙上的廣告正從一版不滿,逐步增加到了三版。當然,廣告價格也是持續上漲中。
放下書信,鄭玄端起茶杯來,抿了一口。茶是個好東西,比酒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在張涵的帶動下,飲茶和冰其淋皆風靡一時。不過,與冰其淋差不多,張涵對飲茶也沒什麼研究,常拿果脯、糖、奶、蜜等雜七雜八的東西煮作一堆。飲茶不像飲茶,倒頗類似甜點了。
鄭玄飲茶,學自於荀彧,卻是張涵最初傳下來的原版正宗綠茶。眯起眼睛,品味著唇齒間的清香,鄭玄若有所思。張涵這次來信,他早有所預料,但沒想到會這麼早。嗯,青、冀、幽、並四州,再加上半個兗州,琅邪國和河內郡,張涵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天下,也許張涵覺得到時機了……
鄭玄沉思了良久,忽然說道:
“仲雲,將軍可還有什麼話,沒有?”
在私下裡,鄭玄始終直呼張涵的表字,並非是託大。初結識時,鄭玄便是如此稱呼張涵。時至今日,身份雖有不同,可交情依舊。鄭玄也曾思量過是否合適,可他在書信裡稍微流露出一點意思,就被張涵嘲笑了,一氣之下,也就延續了下來。不過,鄭玄在公開場合卻極有分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