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部分(第2/4 頁)
直,雙手自然下垂在膝上,很有一派軍人風範。一屢陽光透過琉璃窗照在他的身上,梳理的整整齊齊的頭上露出幾絲銀白,楞角分明的臉上也流露著幾許風霜。顯而易見。收復失地可不象伍子方說的那麼平淡。箇中地艱辛,張涵一清二楚。大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乃水草豐美之地,不會有人甘心讓出來的。
“……攘外必先安內,欲解決幷州事,必先解決雁門烏桓……”
幽州大局已定,張涵自然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幷州。此次調回伍子方,卻是希望能借助伍子方的親身體會,確定幷州方略。
隨著伍子方的述說。張涵漸漸對幷州局勢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伍子方部在幷州佔據七郡,他所言的“精華地區”。是指太原、上黨和雁門三郡,也就是後世地山西。其餘四郡沒有居民。都是駐軍,沒有油水,各族寧願去放牧,也不會去劫掠駐軍。所以,需要防守的,只有‘山西’。而山西西有呂梁,南有黃河,北面的缺口又又雁門關。可謂易守難攻。雁門關作為九塞之首,是山西防禦的第一要地。
伍子方沒說如何解決雁門烏桓。這也不必多說。若是老老實實,那就如同上谷烏桓的待遇——打散分開;普及義務教育,教導他們學習漢語漢字,學習耕種;抽調青壯年成軍,驅之為前鋒,減少人口的自然增長,並預防有人異動;鼓勵異族通婚……諸如此類。不然的話,張澗還正缺少勞力呢!
“……然後,重設使匈奴中郎將和度遼將軍……”
按伍子方的意思,便是藉著這個名義,慢慢恢復對南匈奴的控制,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其遷入內地,然後,西平羌胡,北定鮮卑,千秋萬載,一統天下。
“嗯,伯矩是胸有成竹呀!”
伍子方所說地,很合張涵心意,他便順勢誇獎了句。伍子方笑笑,沒有說話,張涵也就不再多說。
“幽州的局勢大局已定,劉成高(劉文標)還需要一點時間,但高子柔(高順)那裡地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寧縣保留兩萬大軍足矣,我會把烏桓騎兵都調到南邊來,還有兩萬步兵,就調到幷州去好了。去年俘獲了不少牛馬,新組建了四軍騎兵,寧縣定了有一軍,柳縣也有一軍……”
朝鮮半島山地多,平地少,遍地丘陵,易守難攻。不想卻遇到了張涵的大軍,從蒙山裡訓練出來地將校們尤善山地作戰。而大小商隊深入半島與之貿易,又早預備好了詳細地圖。這樣一來,大軍所到之處,自是捶枯拉朽般,戰必勝,攻必克。
三韓七十八國,馬韓就佔了五十四國,勢力之盛,倍於辰韓和 辰之和。而在馬韓之中,又以百濟國勢力最為強大。自輕取百濟之後,諸韓便失去了抵抗的信心,朝鮮半島的戰事也就接近了尾聲。
事情也的確如是。過了沒多久,還不到三月,劉文標便已掃平了諸韓,佔據了朝鮮半島。張涵遂將辰韓和 辰之地並在一起,將韓濊之地劃為三郡併入幽州,即帶方郡、真番郡和辰郡。同時,張涵廢除了遼東屬國,將其地分別併入遼東、遼西二郡,幽州增加為13郡。自然,那時侯的三郡,還在紙上,在漢民大量移居之前,那裡還是軍管的不毛之地。
幽州全境皆平,渤海成為了內海(張涵看著地圖,遐想著把黃海變為內海。但是,他此時也就是想想)。泉州(武清)、秦皇島、遼水口(營口)、沓氏、牟水口(仁川)等港口的建立,極大地改善了幽州(包括朝鮮半島)的交通狀況。從北地任一港口出發,短則三五天,長了也不出旬日,就可以抵達青州地港口。這就把幽州與青州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海運的成本相對較低,又方便了兩州地人員和物資交流。可以說,幽州不再是個偏遠之地,而是毗鄰青州。
在對遼西鮮卑的戰鬥中,高順指揮大軍,連戰連捷。但是,軻比能以退為進,將部族被遷徙到北方,來交戰者皆為騎兵,來去匆如風,進退自如。而軻比能又小心謹慎,一沾即走,高順幾次設計,卻始終不能抓住有利時機,取得決定性勝利。待到寒冬將至,高順無奈之下只能撤軍班師。軻比能領兵緊隨其後,施加壓力,尋覓戰機。撤退是件艱難的事,一不小心,很容易從撤退變成潰退。於是,高順親自帶隊殿後。受此鼓舞,全軍雖退,然士氣不墜,三軍井然有序。軻比能試探了兩次,反而吃了咯小虧,遂不再進攻,一路護送漢軍退回。戰事告一段落。
不過,高順雖未取勝,但遼西鮮卑的威脅其實不大。連營的建立,使鮮卑無法入侵劫掠。也就是說,漢軍隨時可以出塞攻擊,而遼西鮮卑則不能,即不再能對幽州造成實質威脅。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