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頁)
,想著那些有的沒有的。忽然,“吱呀”一聲,門開了,趙夏、嚴方和羅剛說著話,走了進來。
“我聽說,張奮威把饑民安頓的差不多了,看來劉兗州的好日子要過到頭了……”
“活該!劉岱將饑民驅趕至東平國、東郡一帶,想拖延我軍進攻的速度,用心也太歹毒了!他就不怕生了兒子沒屁眼……”
嚴方很欽佩張涵,連帶著藐視一切與張涵為敵者。他指名道姓的說到劉岱,言下之意自然很是看不起。諸葛亮沒抬頭,就能想象出嚴方撇嘴的模樣。一同居住了兩年多,彼此之間都很熟悉了。
“話也不能這麼說,兗州今年遭災,劉刺史就是將這些人都留在兗州,也無力養活他們。如今,他們至少能夠活下去。而且,這麼做也確實有效,至少拖延了一個多月時間,也算是一舉兩得了……”
羅剛可不同意嚴方的看法,劉岱的做法是不太好,可也不算太壞。歸根到底,劉岱還沒有把百姓當作“兩腳羊”的。羅剛家中的買賣做的大,訊息比嚴方靈通多了,見識也更為廣博。
“是啊,張車騎說的好聽,其實還不是在趁火打劫。不過,說起來,張車騎的眼光,我是佩服死了。這一次,又讓他抓著了個好機會……”
趙夏是琅邪趙氏子弟,廣陵太守琊邪趙 的侄子。張涵將袁紹、劉岱、曹操等人的家人和親族遷移到了臨淄集中管理,推己及人,琊邪趙氏便很是恐懼了一陣兒。後來才發現,張涵只是針對一方諸侯,外帶三五位重要的將領、謀士,而且,張涵也沒有太過分的舉措。趙氏顯然不包括在其中,這才放下心來。然而,張涵有意無意地壓制豪強世家的勢力,也不為這些人所喜。趙夏也受了家人的影響,對張涵以下的印象不是很好。
“這話是怎麼說的?!張車騎眼光好,宅心仁厚,乃是天命所歸……”
趙夏的話,令嚴方大為不滿。
興平元年(194)的大災,是張涵所沒有想到的。災害過後,肯定會有饑荒發生,而饑荒則會大大減少人口。在這個時代,人口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也就是說,張涵的預期收益大幅度下降了。
通常說來,此時的賑災成本太高,各路諸位侯沒有賑濟的能力。而且,究其本心,各地征戰不休,正努力搶地盤中,也顧不得安民賑災。
在旱蝗來臨的時候,袁氏兄弟征戰的不亦樂乎。袁術擁有了孫堅和呂布兩員大將,都是能征慣戰的行家裡手,在初期佔了上風。不過,在春天的一次戰鬥中,曹操設計誘殺了孫堅,大獲全勝,並趁勢高歌猛進,致使袁術勢力遭到重創。多虧了蝗災到來,豫州糧食欠收,導致袁紹軍中糧盡,袁術方維持了下來。
袁紹軍中糧盡,顯而易見,豫州的民生就更困難了。根據收集到的情報,參軍室預測,上述災區人口將會減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如果諸侯不憫民生,再縱兵掠奪的話,死者還會更多些。
於是乎,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自己的‘財產’,張涵毅然決定出兵。此時此刻,關中、兗州都是不錯的目標,但青州軍已經北上討伐烏桓、鮮卑;在同時南下兗徐、西進關中,未免有些誇張了。縱使再強大,張涵也不願意三面受敵。
不過,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危機,正是危險中蘊藏著機會。張涵固然困難重重,諸侯更是步履維艱。
張涵揮師向南,天下為之震撼。如若是在平日裡,十有八九徐州、兗州和豫州會團結一致,以對抗張涵。現如今,袁紹能把軍隊餵飽了就不錯了,哪裡有能力興兵救援兗州。即便三州不約而同,一起出兵,張涵只要拖下去,就能把諸侯聯軍拖垮了。
總而言之,張涵儲存了大量的糧草,足以支援大軍一直戰鬥下去——秋天不勝,就打到冬天;冬天不贏,便戰到春天,勝利是可以預期的,如此而已。
“噗呲~”趙夏忍不住笑了起來,“天命所歸?”
趙夏不懷好意地笑笑,盯著嚴方的屁股,打量個不停。
天命所歸,近來是有流言稱,張涵天命所歸,還有人獻上了玉璽。不過,這種事情只能騙騙傻瓜。說到這個,趙夏還是很佩服張涵的,真是明智!有人趁機上書言事,建議張涵取漢室而代之。被張涵斷然拒絕,上書者被杖責免官。此事轟動一時,時人都以為張涵忠貞不渝。趙夏則惡意揣測張涵——時候未到!
趙夏的目光灼灼,太猥瑣了,嚴方不由自主躲閃了下,才回過神來,忍不住悲憤已極,白淨的臉膛漲的通紅,轉身就要撲過去:
“趙夏,你這廝太過無恥!我,我……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