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山中。今遇寒食,故入郭,與渠輩求少脂粉耳。有一布幞,幞內有茯苓粉片,欲貨此市買。”問韋君:“爾令何之?”韋君曰:“奉敕於此山中求真壇。州縣及山中人,莫有知者。不審翁能知此處否?”老父曰:“蓮花中峰西南上,有一古壇,彷佛餘址。此當是也;但不定耳。”遂與韋君同宿。老父絕糧不食,但飲少酒及人參茯苓湯。明日,韋君將入山。老父曰:“吾與爾同去。”韋君乃以乘馬讓之。老父曰:“爾自騎,吾當杖策先去。”韋君乘馬賓士,竟不能及,常在馬前三十步。
至山足,道路險阻,馬不能進。韋君遂下,隨老父入谷。行不裡許,到室,見三嫗。老父曰:“此乃爾之祖母及爾之二祖姑也。”韋君悲涕載拜。祖母年可七八十,姑各四十餘,俱垂髮,皆以木葉為衣。相見甚喜。謂曰:“年代遷變,一朝遂見玄孫。”欣慰久之,遂與老父上山訪壇,登攀險峻。韋君始不可堪,老父行步若飛,回顧韋君而笑。直至中峰西南隅,果有一罈,韋君灑掃拜謁,立標記而回。卻到老父石室,辭出谷。韋君曰:“到京奏報畢,當請假卻來請覲。”老父曰:“努力,好事君主。”韋君遂下山,返到闕庭,具以事奏。代宗嘆異,乃遣韋君齎手詔入山,令刺史以禮邀致。韋君到山中求覓,遂失舊路,數日尋訪不獲。訪山下故老,皆雲:“自少年已來,三二年則見此老父一到城郭,顏狀只如舊,不知其所居。”韋君望山慟哭而返。代宗悵恨,具以事蹟宣付史館。(出《異聞集》)
唐朝大曆年間,代宗皇帝在白天睡覺,夢見一個人對他說:“西嶽太華山中,有一個皇帝壇,你為什麼不派人去尋訪,而祭它拜它呢?那樣就能得到極大的福廕。”代宗當天就派監察御史韋君,騎馬到太華山尋訪。韋君來到山下,州縣把山下一個客店擺設齊整,在店中準備了飯,其他客人全部被趕走。有一個老人對店主說:“韋侍御吃一頓飯就走,我又老又病不能遠去,我只在屋裡坐著不出來,可以嗎?”店主答應了他。不多時韋君來到店中。過了一會兒,忽然聽到屋裡有咳嗽的聲音,韋君便問有什麼人在這裡,並派人去看。看的人說:“有一個老人。”韋君就問老頭姓什麼。老頭說:“姓韋。”韋君說:“咱們是同一宗姓,應該敘一敘輩份繼承。”於是請老頭和自己同席而坐。老頭就問韋君的祖父叫什麼名字。又問他的高祖是誰。韋君說出祖父叫什麼名,做什麼官,又說高祖信奉道教不做官,隋朝時進到這山裡,不知哪兒去了。老頭感慨地嘆道:“我就是你的高祖。我叫韋集,有兩個兒子,你就是我小兒子的重孫子。哪知道能在這兒與你相遇!”韋君淚流滿面地跪拜。老頭制止他,對他說:“你奶奶還在,你有兩個姑奶奶也在山中,現在遇上寒食節,所以我就進城,給她們弄點脂粉。我這裡有一個布包,包裡有茯苓粉片,想賣了這些茯苓片再買脂粉。”老頭又問韋君:“你現在要到哪兒去?”韋君說:“我奉皇帝的詔令在這山裡找一個真壇,州縣和山裡的人沒有知道的,不知道您老人家是不是知道這個地方?”老頭說“蓮花中峰西南上邊,有一個古壇,好像是個遺址,這應當就是真壇,只是不一定罷了。”於是老頭和韋君住在一起。老頭不吃糧食,只喝少量的酒和人參茯苓湯。第二天,韋君要進山,老頭說“我和你一塊去。”韋君就要把馬讓給老頭騎。老頭說“你自己騎吧,我得拄著棍兒先走。”韋君騎著馬奔跑,竟追不上老頭,老頭總是在馬前三十步的地方。到了山腳下,道路險阻,馬不能行進了,韋君就下了馬,跟著老頭走進山谷。走了一里來地。來到一個屋裡,看見三個老太太。老頭說“這就是你的奶奶和你的兩個姑奶奶。”韋君灑淚跪拜。他的奶奶有七八十歲,姑奶奶各都四十多歲的樣子,都披散著頭髮,穿著用樹葉做的衣服。她們見了韋君非常高興,對他說“年代變遷了,到現在還見到了重孫子!”她們高興了許久。於是韋君與老頭上山訪真壇。攀登險山峻嶺,韋君幾乎支援不住,老頭卻行步如飛,老頭回頭看著韋君微笑。二人逕直來到中峰西南隅,果然有一個壇。韋君把壇灑掃一番,拜祭一番,立上標誌就回來了。回到老頭的石屋,告別走出山谷,韋君說“到京城奏報完了,我就請假回來看你,”老頭說:“你要努力,好好輔佐皇帝。”韋君就下了山,回到京城,詳細地向皇帝奏報。代宗驚異感嘆,就派韋君帶著他的親筆詔書入山,讓韋君按照禮儀把仙人請來。韋君到山裡尋找,就迷失了原來的道路,好幾天也沒有找到。訪問山下的老人,老人們都說:“從年輕的時候以來,每隔二三年就看到這個老頭進一趟城,相貌總是不變,不知他住在哪裡。”韋君望著山峰慟哭一場就回來了。代宗悵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