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2/4 頁)
以後覺得渾身發癢,抓搔一陣好象出疹子似的,後來變成癩瘡,十多年後死了。
僧曇歡
後周武帝時,敷州義陽寺僧曇歡有羊數百口,恆遣沙彌及奴放于山谷。後沙彌雲:“頻有人來驅逐此羊。”歡乃多將手力,自往伺之。後見此人,立於東岸樹下,遙謂歡曰:“汝之畜養豬羊,其罪最甚,不久自知,何勞護惜。”歡驟馬繞谷就之,而覓不見。少時滅法教,資財並送官府,公私牽挽,並皆分散。歡還俗,貧病而死。(出《廣古今五行記》)
後周武帝時,敷州的義陽寺有個和尚叫曇歡,他有幾百只羊,每天都派小和尚和寺裡的僱工到山谷中放牧。後來,有個小和尚說:“經常有個人來驅趕我們的羊。”曇歡覺得蹊蹺,有一天多帶了幾個人,親自去看一看。果然看見有一個人站在東岸的大樹下,很遠就對曇歡說:“你當和尚的畜養豬羊,罪過太大了,你不久的將來就會知道。何必還費力護衛呢”曇歡聽了很生氣,驅馬繞過山谷想找他理論,但到了那地方根本找不到蹤影。過了不長時間,朝廷取締佛教,財產也被沒收,公私的事也牽扯不清,資財被分淨光。曇歡被迫還俗後,因貧病而死。
釋僧群
釋僧群,清貧守節,蔬食持經。居羅江縣之霍山,構立茅屋,孤在海中。上有石盂,水深六尺,常有清流。古老相傳,是群仙所宅,群因絕粒。其菴舍與石盂,隔一小澗,常以木為梁,由之以汲水,年至一百三十。忽見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群將舉錫撥之。恐有轉傷,因此迴歸,遂絕水數日而終。臨終,謂左右曰:“我少時,曾折一鴨翅,驗此以為報也。”(出《高僧傳》)
釋僧群清貧守節,僅吃蔬菜等素食,住在羅江縣霍山上,自己修建茅屋,在海中孤獨地住著。他的住處山上面有個大石盂,盂中的水深有六尺,平常有清清的溪流流出來,這個地方風景秀麗,古時相傳,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僧群於是也不食人間煙火了。他的房屋到石盂中間隔著一條小山澗,平常用一根木頭作小橋。過了小橋到石盂去打水,已經一百三十年了。這一天也太巧了,忽然看見一個折了翅膀的鴨子,舒展著翅膀擋在橋頭。和尚想用錫杖把它撥走,又怕傷害了它,沒辦法只好回去。這樣和尚斷了水幾天就死了。臨死的時候對左右的人說:“我少年的時候,曾經摺斷了一隻鴨的翅膀。”發生這件事就是報應啊。
竺法惠
竺法惠,本關中人,方直有戒行。行至嵩高山,忽謂弟子法昭曰:“汝過去時,折一鴨腳,其殃即至。”俄而昭為人所擲物折腳,遂永疾廢焉。(出《高僧傳》)
竺法惠和尚,本來是關中人,為人耿直道行很高。有一天走到嵩高山,忽然對身邊的弟子法昭說:“你過去曾折斷一隻鴨腳,這事帶來的災禍就要來了。”不一會法昭就被別人扔的東西折斷了小腿,於是造成了終生殘疾。
冀州小兒
隋開皇初,冀州外邑中,有小兒,年十三,常盜鄰卵,燒煨食之。翌日侵旦,有人叩門,呼此兒聲。父令兒出應之,見一人云:“官喚汝。”兒曰:“呼我役者,入取衣糧。”
使者曰:“不須也。”因引兒去。村南舊是桑田,耕訖未下種,此小兒忽見道右有一小城,四面門樓,丹素甚嚴,此兒怪曰:“何時有此城?”使者呵之勿言,因至城北門,令小兒前入。小兒入閫,城門忽閉,不見一人,唯是空城,地皆熱灰碎火,深才沒踝。小兒忽呼叫,走趨南門,垂至即閉。又走趨東西,亦皆如是,未到則開,既至便闔。時村人出田採桑,男女甚眾,皆見兒在耕田中啼泣,四方馳走,皆相謂曰:“此兒狂耶?旦來如此,遊戲不息。”至於食時,採者皆歸,兒父問曰:“見吾兒否?”桑人答曰:“父兒在村南走戲,喚不肯來。”父出村外,遙見兒走,大呼其名,一聲便住,城灰忽然不見。父兒倒,號泣言之。視其足,半脛已上,血肉焦乾,膝已下,紅爛如炙。抱歸養療,髀已上肉如故,膝已下遂為枯骨。鄰里聞之,看其走處,足跡通利,了無灰火,良因實業,觸處見獄。有道惠法師,本冀州人,與小兒鄰邑,親見其事。(出《冥報記》)
隋開皇初年,冀州城外,有一個小孩,十三歲,經常偷鄰居家的禽蛋,燒烤著吃。第二天早晨,有人敲門招呼這個小孩,小孩的父親讓他出去看看,只見一個人對他說:“官府讓你去。”小孩就說:“叫我去服勞役吧,我去拿點衣服和乾糧。”那人說:“不用。”就帶著小孩走了,村南邊過去是桑田,已經耕完還沒下種。走到這裡時小孩忽然看見道的右邊有一個小城,四面是門樓,油漆著紅色很莊嚴。小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