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部分(第3/4 頁)
辦法,也沒有打撈著這面古鏡。
元 禎
唐丞相元禎之鎮江夏也,常秋夕登黃鶴樓。遙望其江之湄,有光若殘星焉,遂令親信一人往視之。其人棹小舟,直詣光所,乃釣船中也。詢彼漁者,雲:“適獲一鯉,光則無之。”其人乃攜鯉而來。既登樓,公命庖人剖之。腹中得鏡二,如錢大,而面相合。背則隱起雙龍,雖小而鱗鬣爪角悉具。精巧且澤,常有光耀。公寶之,置臥內巾箱之中。及相國甍,鏡亦亡去。(出《三水小牘》)
唐朝丞相元禎在鎮守江夏時,一個秋天的夜晚,登黃鶴樓觀賞夜景。他遙望長江岸邊有一處亮光象星光,就派手下的一個親信去察看。這位親信划著一隻小船直奔亮光處,發現亮光是從一隻釣魚船上發出來的。問那個釣魚的人,那人說:“剛才釣到一條鯉魚,也沒有看到什麼亮光啊。”這位親信提著這條鯉魚返回黃鶴樓。元禎讓廚師剖開魚腹,見裡面有二隻小鏡,銅錢那麼大,鏡面相合在一起。鏡的背面隱約凸起兩條龍,雖然小卻鱗鬣爪角都有。
兩面小鏡製作的非常精巧而有光澤,常常發出光來。元禎將它們珍藏起來,放在臥室裡的一隻盛巾飾的箱子裡。待到元禎死去,這兩面寶鏡也不知去向了。
李德裕
唐太尉衛公李德裕,嘗有老叟詣門。引五六輩舁巨桑木請謁焉,閽者不能拒之。德裕異而出見,叟曰:“此木某家寶之三世矣。某今年耄,感公之仁德,且好奇異,是以獻耳。木中有奇寶,若能者斷之,必有所得。洛邑有匠,計其年齒已老,或身已歿。子孫亦當得其旨。設非洛匠,無能有斷之者。”公如其言,訪於洛下,匠已殂矣。子隨使而至。玩視良久曰:“可徐而斷之。”因解為二琵琶槽,自然有白鴿,羽翼嘴足,鉅細畢備。匠料之微失,原薄不中,一鴿少其翼。公以形全者進之,自留其一。今猶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太尉之孫,道其事。(出《錄異記》)
唐朝李德裕任太尉時,曾經有一個老翁來到府門前,要求拜見他。這老翁讓人抬著一段在他家生長了五六代的巨大桑木,守門人沒法拒絕就通報進去。李德裕覺得不尋常,出來接見了這位老翁。老翁說:“這段桑木我家已經珍藏三代了。我現在已到耄耋之年,很是敬佩您的仁德,也聽說太尉非常喜好稀奇古怪的東西,因此將它奉送給您。這段桑木中有奇寶,如果讓一個技術非常高的匠人調理它,就能得到這奇寶。洛陽城裡有一名匠人能調理它,但是算算他的年歲已經老了,或者已經死了。可是他大概還有子孫後代,也一定能承繼下他的技藝的。如果不是洛陽這家工匠,沒有人能調理好這段桑木的。”李德裕按照老翁告訴的話,派人到洛陽去查詢那位老匠人,果然已經死去了。於是,將老匠人的兒子召到府上。這位老匠人的兒子,將桑木反覆地把玩、察看了許久,說:“可以慢慢地調理。”後來剔解出二枚琵琶槽,每枚槽上都有一隻木紋理自然生成的白鴿,羽翼足嘴,凡是鴿子身上有的都具備。由於技藝不到家,在剔解中小有差誤,做出來的琵琶槽薄厚有些不均勻,其中的一枚鴿身上少了翅膀。李德裕將其中有全形鴿身的琵琶槽進獻給皇上,少鴿翅膀的那枚自己留下。
這枚琵琶槽現在還在民間。水部員外盧延讓見過李太尉的孫子,他們曾經說起過這件事。
甘露僧
唐潤州甘露寺僧某者道行孤高,名重江左。李衛公德裕廉問日,常與之遊。及罷任,以方竹杖一枝留贈焉。方竹出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對出,實衛公之所寶也。
及再鎮浙右,其僧尚在。公問曰:“前所奉竹杖無恙否。”僧對曰:“已規圓而漆之矣。”
公嗟惋彌日。(出《桂苑叢談》)
唐朝時潤州甘露寺有一位僧人道行很高,為人孤僻,在江左一帶非常有名望。宰相李德裕查訪江左期間,經常結伴同遊。到卸任返回京城時,李德裕將一根方竹杖留贈給這位高僧作紀念。這種方竹產自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相對著生長,是李太尉的一件珍愛之物。李德裕再來浙右時,這位高僧還健在。李德裕問他:“從前我送給你的那根方竹杖還在不在啦?”僧人回答說:“還在。貧僧已將它弄圓了,並且塗上一層油漆。”李德裕聽了後感嘆惋惜了一整天。
令狐綯
唐丞相令狐綯因話奇異之物,自出鐵筒,徑不及寸,長四寸,內取小卷書於日中視之,乃九經並足。其紙即蠟浦團,其文勻小。首尾相似,其精妙難以言述。又傾其中,復展看輕絹一匹。度之四丈無少,秤之才及半兩,視之似非人世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