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部分(第2/4 頁)
少負才華,代傳儒學。累官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鄭國公。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餘萬斤,鐵一百三十餘萬斤,錢二萬(“萬”原作“百”,據明抄本改。)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張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戴,獅子麒麟圍繞。上有云蓋,蓋上施盤龍,以託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唯嶠詩冠絕當時。詩曰:“轍跡光西嶬,勳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薰風入舜絃。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憲司發嶠附會韋庶人,左授滁州別駕。後至開元中,詔毀天樞,發卒鎔爍,彌月不盡。洛陽尉李休烈乃賦詩以詠曰:“天門街東(明抄本”東“作”中“)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挽,何勞兩縣索人推。”先有謠雲:“一條絲線挽天樞。”言其不久也,故休詩及之。庶士莫不諷誦。天樞之北,韋庶人繼造一臺,先此毀拆。(出《大唐新語》)
唐朝人李嶠,少年時就負有才華。他承繼家傳儒學,連續升遷,最終官至成均祭酒吏部尚書、三知政事,封為鄭國公。武則天長壽三年,則天后從全國各地徵集銅五十多萬斤,鐵一百三十多萬斤,錢二萬七千貫。在定鼎門內,鑄一八稜銅柱,柱高九十尺,經闊一丈二尺。在銅柱上面題“大周萬國述德天樞”八個大字,用以宣揚武氏周朝改革的政績,貶斥李唐王朝的功德。天樞下面鑄造一座鐵山,下面鑄有一條銅龍負載,四周布有獅子、麒麟等圍繞著鐵山。鐵山上面鑄有一隻雲蓋;蓋上置放盤龍;盤龍託舉著一隻巨大的火珠。火珠高一丈,周圍三丈。流金溢彩,金碧輝煌。它發出的光亮可和日、月相比。武三思為天樞寫文頌揚。朝中的官員爭相獻詩紀頌的人,不可勝數。其中,唯有李嶠的獻詩,冠壓群臣,位居榜首。李嶠的詩是這樣的:轍跡光西嶬,勳庸紀北燕。何如萬國會,諷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聖澤傾堯酒,董風入舜絃。忻逢下生日,還偶上皇年。後來,御史發現李嶠依附韋皇后,將他貶降為滁州別駕。到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命人拆毀天樞,派去工匠役夫將它推倒鎔化,經過一個月也沒有鎔化完。洛陽尉李休烈賦詩一首諷詠。他的詩是這樣的:“天門街東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既合一條絲線挽,何勞兩縣索人推。”在武則天當年鑄造天樞時,世上就有歌謠說:“用一條絲線就可以牽引往天樞銅柱。”是說天樞銅柱只用一條絲線牽引著,是不會立得長久的。因此,李詩中用了這一典故。天樞銅柱被拆毀後,人心大快,朝野莫不寫文賦詩諷誦。天樞的北側,有韋皇后建造的一座紀功臺,在天樞之前就被拆毀了。
李義府
唐李義府狀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楊行穎表言義府罪狀,制令劉祥道對推其事。李勣監焉,按有實。長流西州。或作劉祥道破銅山之大賊,李義府露布。稱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出《譚賓錄》)
唐太宗貞觀年間,瀛州饒陽人李義府以對策被選中,官任門下省典儀,高宗時因贊立武則天為皇后,升任中書令,封河間郡公。李義府表面看貌似溫順謙恭,跟人說話,一定是和顏悅色、面帶微笑。然而內心褊狹疑忌、陰險張。待到他位居要職後,想方設法讓人依附投靠他,稍微觸犯了他就打擊陷害你。因此,當時人都說他笑裡藏刀。楊行穎上表朝廷陳述李義府的種種罪狀,制令劉祥道對他進行審問對質,事實具在。李勣重新核查,證據確鑿。於是,將他流放發配到西州。還有人說:劉祥道攻破銅鼓山上賊寇的山寨,李義府洩露了機密。賊人冒充奴婢、僕伕被他隨便放走,各自逃回自己家中躲藏起來。
侯思止
唐侯思止貧窮,不能理生業,乃依事恆州參軍高元禮。而無賴詭譎,無以逾也。時恆州刺史裴貞杖一判司。則天將不利王室,羅織之徒已興矣。判司謂思止曰:“今諸王多被誅戮,何不告之?”思止因請狀,遂告舒王及裴貞謀反。詔按問,並族誅,授思止遊擊將軍。
元禮懼而思媚之,引與同坐,呼為“侯大”曰:“國家用人不次,若言侯大不識字,可奏雲:‘獬豸亦不識字,而能觸邪。”則天果曰:“欲與汝御史,人云汝不能識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