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5 頁)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註解】:
1。漢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楊貴妃受寵後,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漁陽鼙鼓:指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叛亂。
5。薄:臨近、靠近。
6。信:任憑。
7。碧落:道家稱天空為碧落。
8。青娥:年輕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門閂。
10。迤(yi3)邐(li3)開:一路敞開。
11。闌干:縱橫。
12。“昭陽”兩句:意謂和玄宗的恩愛已成為過去,永遠斷絕了。在蓬萊宮中卻要長久度過寂寞的歲月。
13。鈿(dian4)合:鑲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楊貴妃生死離別的遺恨,永無絕期。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歌頌愛情的長篇敘事詩,作於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透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於得寵,(又鳥)犬昇天。並反覆渲染玄宗之縱慾,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誤國,是這悲劇的根源。“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愛情悲劇的形成。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於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詩人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忽而天上,忽而人間,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深化“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令人低迴沉思。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圭”右加“阝”旁'人(今陝西渭南)人。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有《白氏長慶集》。白居易的詩明白如話平易淺暢。這種平易淺切的詩歌語言在當時整個詩壇變革中正起到了瓦解舊的詩歌語言範型與格套的作用。
�
琵琶行並序
七言古詩
白居易
【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
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