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5 頁)
句,盡寫夜色;夕陽西下,萬壑蒙煙,涼生松月,清聽風泉,樵人歸盡,暮鳥棲定。後兩句寫期待故人來宿而未至,於是抱琴等待。這首詩所分佈的色彩不斷變幻,境致清新幽靜,語言委婉含蓄。“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亦是佳品。
�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五言古詩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
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
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
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
微風吹蘭杜。
【註解】:
1。荏(ren3)苒(ran3):同“冉冉”,指時光漸漸過去。
2。盈虛:月圓月缺。
3。美人:舊時也指自己思暮的人,這裡指崔少府。
4。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託鄉思。
【賞析】:
此詩寫賞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隨著詩人視線的推移而寫賞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髮,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後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曾任汜水尉、校書郎等職。後被貶官江寧丞,又貶龍標尉。安史之亂被刺史閭丘曉所害。《全唐詩》收其詩四卷,世稱王江寧,又稱王龍標。王昌齡是七絕妙手,《唐才子傳》稱他“詩家天子王江寧”。他的七絕可與李白並肩媲美,詩句洗煉,語言流暢,節奏明快,詞意蘊藉,在寫景抒情上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明代的李攀龍甚至推他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尋西山隱者不遇
五言古詩
邱為
絕頂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僕,
窺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車,
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
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
松聲晚窗裡。
及茲契幽絕,
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
頗得清淨理。
興盡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
【註解】:
1。茅茨(ci2):茅屋。
2。差(ci1)池:原為參差不齊,這裡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3。黽勉:殷勤。
4。仰止:仰望。
5。契:愜合。
6。之子:這個人,這裡指隱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隱逸高趣的詩。詩以“尋西山隱者不遇”為題,寫專程到山中去訪隱者,竟然不遇。如此,本應叫人失望,惆悵。然而,詩借寫“不遇”,卻把隱者性格和生活表現得清清楚楚,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曠達的胸懷,比相遇更有收穫,更為滿足。詩的前八句,寫隱者獨居高處,遠離塵囂,尋訪者不辭山高,等到叩關無人,才略生悵惘。於是猜想隱者乘車出遊,臨水垂釣,表現隱者的生活恬適雅趣。後八句宕開一層,另闢一境:新雨中的青青草色,晚窗裡的習習松聲,無不幽雅恬靜,足以盪滌人的心胸。因而尋訪不遇亦無所謂,使其悟出隱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興而來,盡興而返,自得其樂,大有君子風度。
�
春泛若耶溪
五言古詩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
願為持竿叟。
【註解】:
1。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相傳為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
2。際夜:至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