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2/4 頁)
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願;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五'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帝得隆奏,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謂有蘇武之節。'六'
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後步遂殺之,時人莫不憐哀焉。
注'一'酈生,酈食其也。說齊王廣,下齊七十餘城。食其音異基。
注'二'冘音以今反。
注'三'二州,青州﹑徐州也。
注'四'言罪大也。
注'五'累,託也,音力偽反。
注'六'武帝時,蘇武使匈奴,會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事發,單于使衛律考其事,召武受辭。武不屈節,引佩刀自刺。單于欲降武,武不降,杖節牧羊海上,臥起操持節,節髦盡落。在匈奴中十九年,乃得歸漢。
見前書也。
五年,張步平,車駕幸北海,詔隆中弟鹹收隆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琅邪作頉,以子瑗為郎中。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人也。族父淵,以宦者有才辯,任職元帝時,佐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成帝時,任霸為太子舍人。'一'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梁春秋,為元都講。'二'王莽初,五威司命陳崇舉霸德行,遷隨宰。'三'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者多為寇盜。霸到,即案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再遷為執法刺奸,'四'糾案埶位者,無所疑憚。後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五'及王莽之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注'一'漢官儀曰:“太子舍人,選良家子孫,秩二百石。”
注'二'東觀記曰“從鍾寧君受律”也。
注'三'王莽置五威司命將軍,又改縣令長曰宰。隨,縣名,屬南陽郡,今隨州縣也。
注'四'王莽傳曰:“置執法左右刺奸,選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隊,如漢刺史。”
注'五'王莽改臨淮郡為淮平。
更始元年,遣使徵霸,'一'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皆曰:
“願乞侯君復留儙年。”民至乃戒乳婦勿得舉子,侯君當去,必不能全。使者慮霸就徵,臨淮必亂,不敢授璽書,具以狀聞。會更始敗,道路不通。
注'一'東觀記曰:“遣謁者侯盛﹑荊州刺史費遂,齎璽書徵霸。”
建武四年,光武徵霸與車駕會壽春,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一'明年,代伏湛為大司徒,封關內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注'一'月令春佈德行慶,施惠下人,故曰寬大。奉四時謂依月令也。
十三年,霸薨,帝深傷惜之,親自臨吊。下詔曰:“惟霸積善清絜。視事九年。
漢家舊制,丞相拜日,封為列侯。'一'朕以軍師暴露,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踰,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於是追封諡霸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子昱嗣。臨淮吏人共為立祠,四時祭焉。以沛郡太守韓歆代霸為大司徒。
注'一'漢自高祖以列侯為丞相,武帝以元勳佐命皆盡,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因以為故事。
歆字翁君,南陽人,以從攻伐有功,封扶陽侯。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
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
帝大怒,以為激發。歆又證歲將飢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裡。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觽多不厭,'一'帝乃追賜錢穀,以成禮葬之。'二'
注'一'厭音一葉反。
注'二'成禮,具禮也。言不以非命而降其葬禮。
後千乘歐陽歙﹑清河戴涉相代為大司徒,坐事下獄死,自是大臣難居相任。其後河*(南)**'內'*蔡茂,京兆玉況,'一'魏郡馮勤,皆得薨位。況字文伯,性聰敏,為陳留太守,以德行化人,遷司徒,四年薨。
注'一'玉音肅。
昱後徙封於陵侯,'一'永平中兼太僕。昱卒,子建嗣。建卒,子昌嗣。
注'一'於陵,縣名,屬濟南郡,故城在今淄州長山縣南。
宋弘字仲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