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1/4 頁)
注'七'應,國名,周武王子所封也。杜預注春秋曰:“應國在襄城成父縣西南。”
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一'進止皆有表識,'二'軍中號為整齊。
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三'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四'
別擊破鐵脛於北平,'五'又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六'因從平河北。
注'一'東觀記﹑續漢書雲“異□吏士,非交戰受敵,常行諸營之後,相逢引車避之,由是無爭道變□者”也。
注'二'言其進退有常處也。
注'三'隸,屬也。袁山松書曰:“先時諸將同營,吏卒多犯法。”
注'四'多,重也。
注'五'北平,縣名,屬中山國,故城在今易州永樂縣也。
注'六'匈奴王號。山陽公載記*(曰)*“頓”字作“碓”。前書音義闟音蹋,頓音碓。
時更始遣舞陰王李軼﹑廩丘王田立﹑大司馬朱鮪﹑白虎公陳僑'一'將兵號三十萬,與河南太守武勃共守洛陽。光武將北徇燕﹑趙,以魏郡﹑河內獨不逢兵,而城邑完,倉廩實,乃拜寇恂為河內太守,異為孟津將軍,'二'統二郡軍河上,與恂合埶,以拒朱鮪等。
注'一'東觀記“僑”字作“矯”。
注'二'孟,地名,古今以為津。
異乃遺李軼書曰:“愚聞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一'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項伯畔楚而歸漢,'二'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廢昌邑。'三'彼皆畏天知命,鷪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故能成功於一時,垂業於萬世也。笱令長安尚可扶助,延期歲月,疏不閒親,遠不踰近,季文豈能居一隅哉?'四'今長安壞亂,赤眉臨郊,王侯構難,大臣乖離,綱紀已絕,'五'四方分崩,異姓並起,是故蕭王跋涉霜雪,經營河北。方今英俊雲集,百姓風靡,雖邠岐慕周,不足以喻。'六'季文誠能覺悟成敗,亟定大計,論功古人,'七'轉禍為福,在此時矣。如猛將長驅,嚴兵圍城,雖有悔恨,亦無及已。”初,軼與光武首結謀約,加相親愛,及更始立,反共陷伯升。雖知長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報異書曰:“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結死生之約,同榮枯之計。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八'
千載一會,思成斷金。'九'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人。”軼自通書之後,不復與異爭鋒,故異因此得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一0'又南下河南成嚱已東十三縣,及諸屯聚,皆平之,降者十餘萬。武勃將萬餘人攻諸畔者,異引軍度河,與勃戰於士鄉下,'一一'大破斬勃,獲首五千餘級,軼又閉門不救。異見其信效,具以奏聞。光武故宣露軼書,'一二'令朱鮪知之。鮪怒,遂使人刺殺軼。由是城中乖離,多有降者。鮪乃遣討難將軍蘇茂將數萬人攻溫,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一三'異遣校尉護軍*(將軍)*將兵,與寇恂合擊茂,破之。異因度河擊鮪,鮪走;異追至洛陽,環城一澘而歸。
注'一'孔子家語曰,孔子觀周明堂四門之墉,有堯﹑舜﹑桀﹑紂之象,謂從者曰:“明鏡所以察形,古事所以知今。”
注'二'史記曰,微子名啟,紂之庶兄。周武王伐紂,微子乃持祭器,肉袒面縛,造于軍門。武王乃釋其縛,復其位。項伯名纏,項籍之季父,素善張良,高祖因良與伯結婚。項籍謀害漢王,伯以身翊蔽之。籍誅,乃歸漢。
注'三'少帝,孝惠後宮之子,名弘。惠帝崩,周勃以弘非惠帝之子,乃黜之,迎立代王。昭帝崩,無嗣,霍光乃迎立武帝孫昌邑王賀。賀無道,光廢之而立宣帝。
注'四'長安謂更始。季文,李軼字。言軼與更始疏遠,獨居一隅,理難支久,欲其早圖去就。
注'五'時更始大臣張卬﹑申屠建﹑隗囂等以赤眉入關,謀劫更始歸南陽,是大臣乖離也。
注'六'史記曰,古公亶父修后稷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戎翟攻之,不忍戰其人,乃與其私屬去邠,止於岐下。邠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山之下。
注'七'亟,急也。古人即謂微子﹑項伯等。
注'八'機,弩牙也;軸,車軸也:皆在物之要,故取諭焉。
注'九'易曰:“二人同心,其*(義)**'利'*斷金。”
注'一0'天井關在太行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