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2/4 頁)
。周章身非負圖之托,'四'
德乏萬夫之望,'五'主無絕天之舋,地有既安之埶,'六'而創慮於難圖,希功於理絕,不已悖乎!'七'如令君器易以下議,即斗筲必能叨天業,狂夫豎臣亦自奮矣。孟軻有言曰:“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篡矣。”'八'於戲,方來之人戒之哉!
注'一'論語載孔子之詞也。立謂立功立事也。
注'二'公羊傳曰:“權者何?權者反乎經,然後有善也。”
注'三'會,際也。
注'四'武帝欲立昭帝為太子,乃畫周公負成王圖賜霍光。
注'五'詩云:“顒顒昂昂,萬夫之望。”
注'六'書曰“紂自絕於天,結怨於人”也。
注'七'悖,逆也。
注'八'孟子曰:“公孫丑問曰:‘伊尹放太甲於桐宮,人大悅。太甲賢,又反之,人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故可放歟?’”孟子荅以此言。
贊曰:朱定北州,激成寵尤。魴用降帑,'一'延感歸囚。鄭、竇怨偶,代相為仇。'二'周章反道,小智大謀。'三'
注'一'帑,虜也。
注'二'左傳曰:“怨偶曰仇。”
注'三'易曰“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也。
校勘記
一一三七頁一0行聞*'之'*遂大怒據汲本、殿本補。
一一三八頁一0行臨人親職校補謂此與下“此猶河濱之人”,文選“人”本作“民”,宋本失未改回也。按:下“伯通與吏人語”,文選“人”亦作“民”。
一一三八頁一五行捐傳世之慶祚文選“世”作“葉”。按:校補謂此宋本改回之誤。
一一三九頁一二行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文選“功”下有“高”字。按:校補謂有“高”字則與上文“以為功高天下”應。
一一三九頁一三行多歷年世文選“世”作“所”。按:校補謂此亦宋本改回之誤。
一一四0頁二行內聽驕婦之失計按:文選“驕”作“嬌”。
一一四0頁三行勿以前事自誤集解引惠棟說,謂“誤”一作“疑”。按:文選作“疑”。
一一四一頁六行投袂而起按:“起”原鬥“赴”,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四一頁一三行兵之長帥也按:“帥”原鬥“師”,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一四五頁七行*(世)**'卅'*六屬集解引惠棟說,謂注“世”別本作“卅”,音先合反。今按:通典卷二十七引後漢督郵板狀作“三十六屬”,則此“世”字當作“卅”,因版刻“世”字往往作“□”,與“卅”形近而誤。今據改。一一四五貢一二行長水校尉樊*(儵)**'鯈'*據樊宏傳改。
一一四七頁七行聖主之*(力)**'德'*殿本“力”作“德”,與前書龔遂傳合,今據改。
一一四七頁九行食菜馮城刊誤謂“菜”當作“採”,音乃為菜耳。今按:菜採通,劉說泥。
一一四八頁一行死無以為報*(恩)*按:王先謙謂“恩”字當衍,今據刪。
一一四八頁二行皆*'在'*賊城中按:集解引何焯說,謂“皆”下當有“在”字,今據補。
一一四八頁九行皆自髡剔按:汲本、殿本“髡”作“鬄”。
一一四九頁九行保給黙席按:殿本作“保官給黙席”。考證王會汾謂案文義當雲“官給黙席”,“保”字疑衍。又按:王先謙謂今本東觀記“領南宮吏士”下有“南宮複道多惡風寒老人居之且病痱若向南者多取帷帳東西完塞諸鼼望令緻密”三十三字,無“保給黙席”四字。
一一四九頁一三行拜子世為黃門侍郎按:下雲“卒,子代嗣”。刊誤謂世本名代,前拜為郎時作“世”,後嗣立時作“代”,蓋後人見其名,疑“代”以為避太宗諱所改,遂還作“世”,而忘其後尚皆作“代”也。今前後不同,遂似兩人,當定從一。今按:劉氏以為世即代,甚是,然謂世本名代,則無實證,安知非代本名世邪?
一一四九頁一五行與太尉東萊劉喜參錄尚書事按:安帝紀“喜”作“熹”。
一一五0頁一行子代嗣按:李慈銘謂此名代者,即上拜黃門郎之世也。章懷避太宗諱,改“世”作“代”,後之校者又改“代”作“世”,而一傳之中有改有不改如此。
一一五0頁八行詔封楊邑侯按:刊誤謂“詔”當作“紹”。
一一五一頁三行延率掾*(吏)**'史'*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