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注'四'太史,史官之長也。前書音義曰:“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之上。”
秋,郡國三蝗。
冬十月辛未,司隸校尉東萊李欣為司徒。
甲申,使司空告祠高廟曰:“高皇帝與髃臣約,非劉氏不王。呂太后賊害三趙,'一'專王呂氏,賴社稷之靈,祿﹑產伏誅,'二'天命幾墜,危朝更安。呂太后不宜配食高廟,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三'孝文皇帝賢明臨國,子孫賴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號曰高皇后,配食地只。遷呂太后廟主於園,四時上祭。”'四'
注'一'謂高帝子趙幽王友﹑趙恭王恢﹑趙隱王如意。
注'二'呂產﹑呂祿,並呂后兄弟子。呂后崩,各擁南北軍,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之。
注'三'薄太后,高帝姬,孝文帝之母。
注'四'園謂塋域也,於中置寑。
十一月甲子晦,日有食之。
是歲,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一'宣佈圖讖於天下。復濟陽﹑南頓是年傜役。參狼羌寇武都,敗郡兵,隴西太守劉盱遣軍救之,及武都郡兵討叛羌,皆破之。
注'一'大戴禮雲:“明堂者凡九室,一室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上,上員下方。赤綴戶也,白綴牖也。”禮圖又曰:“建武三十一年,作明堂,上員下方。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室八□,八九七十二,法一時之王。室有十二戶,法陰陽之數。”胡伯始雲:“古清廟蓋以茅,今蓋以瓦,下藉茅,存古制也。”漢官儀曰:“明堂四面起土作爎,上作橋,爎中無水。明堂去平城門二里所,天子出,從平城門,先歷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車駕臨辟雍,從北門入。三月﹑九月,皆於中行鄉射禮。辟雍以水周其外,以節觀者。諸侯曰泮宮。東西南有水,北無,下天子也。”漢宮閣疏曰:“靈臺高三丈,十二門。天子曰靈臺,諸侯曰觀臺。”漢官儀:“北郊□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謂)**'為'*方□四陛,但有□祠舍而已。其鼓吹樂及舞人御帳,皆徙南郊之具。地只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皆在□上。
地理髃神從食□下。南郊焚犢,北郊埋犢。”
二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祀后土。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一'
注'一'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
二月戊戌,帝崩於南宮前殿,年六十二。'一'遺詔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二'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三'
注'一'伏侯古今注曰:“是歲在丁巳。”
注'二'文帝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
注'三'說文曰:“郵,境上行書舍也。”
初,帝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