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3/4 頁)
疑“大”下有“族”字,“衣冠”屬下為句。
三三九七頁一五行蒲膎按:前志“膎”作“反”。
三三九八頁五行兗水出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沇”。又引錢大昕說,謂□即沇字,古人從水字或橫寫,沇作□,亦是以立水為橫水,隸省為六爾。□州本以沇水得名,非兩字也。按:說文“沇”下段注云,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此同義而古今異形。
三三九八頁六行有*(祁)**'析'*城山據殿本改。按:錢大昕謂“祁”當作“析”。
三三九八頁七行*'巫'*鹹山在南王先謙謂“鹹”上脫“巫”字,班志可證。今據補。
三三九八頁一0行僖*(九)**'二十四'*年晉懷公死高梁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注引左傳紀年多訛,晉文公入國而後殺懷公於高梁,是僖二十四年事。今據改。
三三九八頁一一行恚У匾財窖舳�系孛�砈臧矗鶴⒁�拋⒂形蟆4呵鋶善吣甓拋⒆鰲奧砈輳�'地。陽平元城有地名馬陵”。又按:王先謙謂“恚А鋇弊鰲拔骸薄�
三三九八頁一四行縣有董亭按:校補謂今左傳注作“汾陰縣有董亭”。考晉志無汾陰縣,此或據魏舊言之,而其時亭地已改隸汾陰耳。
三三九八頁一五行古之綸少康邑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梁國虞縣有綸城,少康邑,註失考。
三三九九頁五行盜蹠頉臨河*'曲'*集解引惠棟說,謂案皇覽,頉臨河曲,直宏農華陰山潼鄉,注脫“曲”字也。今據補。
三三九九頁一0行在縣西二十里按今左傳杜注作“在河東解縣西”,不言“二十里”。
三三九九頁一四行杜預曰猗氏縣東北有瑕城按:今左傳僖十二年無此注。僖三十年“許君焦、瑕”,杜注“晉河外五城之二邑”,即此,然不雲“猗氏縣東北”也。
三四00頁七行在縣東八十里按:左傳杜注云“在平陽絳邑縣東”,不言“八十里”。
三四00頁一一行得石旘按:汲本、殿本“旘”作“棺”。
三四00頁一六行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據集解引馬與龍說補。按:馬與龍謂注“曲沃”上脫“自”字。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絳,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注地道記說蓋即本班志,當在前“絳邑”下,不知何以置此。地道記不應若是之誤,劉昭亦不應誤引若是,當由後人傳寫誤脫,因妄竄耳。
三四0一頁八行有務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劉聖公傳作“蓩鄉”,音莫老反。
三四0一頁一三行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此注錯簡,當在下“陝有陝陌”之下。
杜預左傳注云“桑田,□地,在弘農陝縣東北”。蓋舊志陝有桑田亭,而劉昭引此文為注也。又按:注“桑田亭”原鬥“桑裡亭”,徑改正。
三四0一頁一四行出*(衡)**'衙'**(山)*嶺下谷按:前志“衡”作“衙”,水經河水注及開山圖亦作“衙”。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衡”當作“衙”。又前書補註引段玉裁說,謂“嶺”誤析為“山領”,古“嶺”祗作“領”字。王先謙謂段雲“山”字衍,是。今據以改刪。
三四0二頁四行□都上陽在縣東*'南'*按:左傳僖五年“晉侯圍上陽”,杜注“上陽,□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今據補。
三四0二頁一0行從河曲南行而東盡故□按:今左傳杜注作“從河南而東盡□界也”。
三四0二頁一四行奏又改曰寧秦按:齊召南謂此注六字亦錯簡,當在下華陰注“高帝改曰華陰”之上,證以前志自明。
三四0二頁一七行名曰肥遺殿本“遺”作“□”,與今山海經合。按:校補謂□後起字,疑本通作“遺”。
三四0三頁七行有*(嚴)**'掫'*城按:集解引洪頤鷀擔�獎臼榱跣��⒁��咀鰲皰舫恰保�把稀筆恰皰簟弊種�鎩=窬莞摹�
三四0三頁一0行長安城方*(亦)**'六'*十三里據校補引錢大昭說改。按:史記呂后紀索隱引亦作“六十三里”。
三四0三頁一一行葬城東南桐*(松)**'柏'*園據集解引惠棟說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雒水出*(護)**'讙'*舉之山集解引惠棟說,謂“護舉”山海經作“讙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水經亦作“讙舉”。今據改。
三四0四頁一七行*(觽)**'史'*記雲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0五頁三行左傳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師軍蒼野據左傳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