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部分(第1/4 頁)
三五0九頁二行撓虒道按:前志無“道”字。
三五一0頁一行有魚*(泣)**'涪'*津集解引錢大昭說,謂“泣”當作“涪”。吳漢傳漢與公孫述將魏黨、公孫永戰於魚涪津,注云在南安縣,北臨大江。蜀都賦注作“魚符津”,符涪聲相近也。今據改。
三五一0頁二行*(荷)**'符'*節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有符,無荷節,疑“荷”乃“符”之鬥,而衍一“節”字也。今按:符節長王士,見蜀志楊戲傳,是東漢改名符節,三國蜀因之,“節”字當非衍文,荷與符則形近而鬥也。今改“荷”字,不刪“節”字。
三五一0頁五行縣之南有五屼山一山而五里在越帯�綈矗杭�庖�荻八擔�澆袷穸幾匙⒃弧耙簧接形逯兀�諳嗇稀幣病�
三五一0頁九行有*'蜀'*王*(嶽)**'兵'*蘭集解引惠棟說,謂江水注雲“縣有蜀王兵蘭”,蘭與闌古字通。今據惠說補改。按:華陽國志亦云“棘道有故蜀王兵蘭”。
三五一0頁九行李冰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按:“燒”上疑脫“所”字。今華陽國志作“其崖□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又云“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
三五一0頁一一行有方*'山'*蘭祀集解引惠棟說,謂各本脫“山”字。今據補。
三五一一頁一行進乘按:前志作“進桑”,水經葉榆水注亦作“進桑”。
三五一一頁二行有*(沉)**'沅'*水據王先謙說改。按:水經注“沅水出牂牁且蘭縣”。
三五一一頁八行有文觽水按:王先謙謂班志、酈注並作“文象水”。
三五一一頁九行東至麋泠按:殿本、集解本“麋”作“麊”。
三五一一頁一二行臺登按:補註引何焯說,謂前志臺登,應劭雲今曰臺高,則“登”當作“高”也。
三五一一頁一三行三縫前志作“三絳”。按:華陽國志作“三縫”。
三五一一頁一四行闡按:前志作“闌”。補註王先謙謂“闌”續志及華陽國志作“闡”,案宋志沈黎郡領蘭縣,漢舊縣作“闌”,然則作“闌”是也。
三五一一頁一六行又有溫水穴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溫水”一作“溫泉”。
三五一二頁六行度瀘得*'蜻'*蛉縣集解引惠棟說,謂今華陽國志雲蜻蛉縣。今據補。
三五一二頁九行有*(元)**'天'*馬河集解引惠棟說,謂“元馬河”華陽國志及水經注皆作“天馬河”。隸書天字有似元者,見無極山碑。今據改,下同。
三五一二頁一0行今*(其)*有*(元)**'天'*馬徑集解引惠棟說,謂“其”字衍。
今據刪。按:華陽國志無“其”字。
三五一二頁一0行河中有銅船校補引柳從辰說,謂華陽國志廖寅本“船”作“胎”,蓋據水經注作“胎銅”校改。惟交州記“越人鑄銅為船,在江潮退時見”,此“銅船”似不誤,故惠氏正誤亦不及“船”字也。黃山謂就下文“可取”言,似又不當作“船”。
三五一二頁一0行今在祠以羊按:惠棟補註謂一作“今以羊祠之”,案下文又云“河中見存”,文不應重出,當有舛誤。
三五一二頁一0行河中見*(子)**'存'*惠棟補註謂“子”字誤,今華陽國志作“存”。今據改。
三五一二頁一0行土地特產好*(髃)**'犀'*牛惠棟補註謂今華陽國志雲“土地特產犀牛”也。按:犀與髃形近而鬥,今據改。
三五一三頁一行勝休按:惠棟補註謂沉約作“騰休”,晉志作“滕休”。
三五一三頁一行裝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懷山”。
三五一三頁三行*(母掇)**'毋棳'*據前志改。按:殿本作“毋”,不誤。又按: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說文棳從木,此從手,誤,前志亦作“棳”。
三五一三頁三行牧靡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收靡”,華陽國志作“升麻”,雲出好升麻,晉書作“牧麻”,按靡與麻古字通,山海經有“壽麻之國”,呂覽作“壽靡”是也。又按:漢書補註引段玉裁說,雲收升牧三字同紐。
三五一三頁三行同瀨按:前志作“銅瀨”。
三五一三頁四行梇棟按:前志作“弄棟”。
三五一三頁六行*(淮)**'惟'*有蝟集解引惠棟說,謂華國陽志曰“山無石,惟有蝟”,“淮”當作“惟”。今據改。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