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部分(第3/4 頁)
,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海,今錢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三四八九頁三行有涉屋山按:汲本、殿本“屋”作“皇”。
三四八九頁三行潘水出焉汲本、殿本“潘”作“潛”。按:前書補註王先謙謂潛水即潘水也。
三四八九頁四行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宋書州郡志與此異,未知孰是。
三四八九頁五行龍丘*(長)**'萇'*隱居於此殿本考證謂“長”當作“萇”。按:
集解引馬與龍雲,龍丘萇見任延傳。今據改。
三四八九頁五行中有石林按:汲本“林”作“黙”。
三四八九頁八行餘句之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依山海經當作“句餘”。
三四八九頁一0行晉*(元)**'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回浦鄉錢大昕謂“元康”當作“太康”,今據改。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考班志冶與回浦本是二縣,意者東漢初嘗省回浦入鄞縣,故有“回浦鄉”之稱。今按:洪氏隸釋謂鄞及回浦皆西漢縣名,謂西漢割郡而置縣,或未可知。至章帝時,回浦已非鄉矣。太康所紀,亦誤也。說詳通鑑漢獻帝建安元年胡注引。
三四八九頁一一行十三城按:據錢大昕考證,當作“十二城”,詳下安縣條校勘記。
三四八九頁一四行安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漢、晉、宋志皆無此縣,本志又不言何年所置,前無所承,後無所並,疑即“婁”之訛,因“婁”脫其半而為“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脫漏,又增“婁”於“無錫”後,並改“十二”城為“十三”。
三四八九頁一五行婁殿本考證謂監本脫此一縣,依宋本添。按:前安縣即婁縣之誤,後人不曉,增此一縣,說見上。
三四八九頁一六行昌門外闔閭頉按:殿本“昌”作“閶”,與今本越絕書合。
三四九0頁一行有*(鹿)**'麋'*湖據殿本改,與今本越絕書合。
三四九0頁一行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集解引惠棟說,謂“美山”無考,案越紐錄曰“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脫“人”字也。今據補。
三四九0頁一行虞山巫咸山按:“巫咸山”之“山”,疑當作“出”。今本越絕書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記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三四九0頁六行順帝時陷而為湖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水經注“順帝”作“安帝”。
三四九0頁八行*(其)**'卞'*山有項籍祠據何焯校本改。
三四九0頁一一行縣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汲本“在荒地”作“在荒連”,此據殿本改。按:今越絕書雲“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又云“毗陵上湖中頉者,延陵季子頉也,去縣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據越絕書改也。
三四九0頁一七行吳王太伯頉按:張森楷校勘記謂太伯非吳王,疑此文有衍誤。
三四九一頁五行永修縣按:汲本“修”作“修”。
三四九一頁五行並中平*'中'*立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中”字。今據補。
三四九一頁六行建城按:前志作“建成”。
三四九一頁七行南野按:前志作“南□”。
三四九一頁一二行此地立名上蔡者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上文豫章郡戶口下分注“豫章記曰”一條三十二字,應在此文之下。篃檢本志,引書必有所指。
上文豫章記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註解也。不知何以將“豫章記”一條移置於前,後人遂無糾正者。 後一頁
後漢書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犍為 ?樤綆‘益州永昌廣漢屬
國蜀
郡屬國犍為屬國右益州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右涼州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雲中定襄鴈門朔方右幷州涿郡廣陽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遼東屬國右幽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右交州 Ua**漢中郡***
秦置。雒陽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戶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 Ub**南鄭**'一'**成固**媯墟在西北。'二'**西城**'三'**曪中**'四'**沔陽**有鐵。'五'**安陽***
*錫**有錫,春秋時曰錫穴。
'六'**上庸**本庸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