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需要進行一些工業處理,使之能像牛奶一樣存放一定的時間。而所謂的大豆飲料,跟豆漿更只能算是遠親了。大豆飲料的生產流程和飲料特性,已經跟我們所說的豆漿迥然不同了。很多初到美國的人會很驚奇:美國的豆漿,原來比牛奶要貴多了!在世界豆製品市場上,美國企業是龍頭,儘管美國吃豆製品的人並不多。在研究開發方面,則是美國和日本遙遙領先。美國的豆製品研究,已經到了分清大豆中的每一種成分的地步。而日本則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操縱豆製品的效能。所以到了最後的產品階段,基本上是美、日的天下。中國的豆製品產業也算龐大,可基本上是低端產品,經濟附加值很有限。
那麼,牛奶和豆漿,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
牛奶是很好的食物。它的氨基酸組成和人體需求很接近,被消化吸收率很高;還含有比較多的鈣,一杯牛奶就能提供四分之一的人體每日所需的鈣。除此以外,它還含有比較多的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等。至於其他的成分,人們很容易從別的食物中獲得,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喝牛奶很方便,所以西方人把牛奶當做所有人的日常飲食,而不是像我們在過去把它當做“營養品”,只給老人、孩子或者病人喝。
不過,牛奶也並非像某些商家宣傳的那樣是“完美食品”。全脂牛奶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對於心血管健康較為不利。含有極少量的或者不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是“健康食品”的關鍵指標之一。脫脂牛奶能夠解決脂肪的問題,但是脫脂同時也會去除脂溶性的維生素,比如維生素D。脫脂雖有利於降低牛奶中的膽固醇含量,不過,脫脂奶中的膽固醇依然不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喝一兩杯牛奶,是一種很好的飲食習慣。不過對於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來說,喝牛奶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是雪上加霜。牛奶本身是一種過敏原,有的人喝了會腹脹、腹瀉、腹痛,甚至出現面板瘙癢、嘔吐等症狀。牛奶中還含有大量的乳糖,許多人,尤其是亞洲人,由於體內缺乏乳糖酶,無法分解這些乳糖,所以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受者,喝牛奶也會導致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
豆漿是來自於大豆的產品,它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唯一一個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需求的。換句話說,在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上,豆漿基本上與牛奶一樣高效。另一方面,豆漿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不含有膽固醇,這對於心血管健康很有利。豆漿中還含有一些纖維,也是現代人的食譜中所缺乏的。與牛奶一樣,豆漿中也含有許多礦物質和維生素,不過種類不盡相同。
豆漿中還有一些通常所說的“生物活性成分”,比如卵磷脂和異黃酮。科學家們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檢測這些成分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異黃酮作為一種植物雌激素,有一些研究表明它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症狀,甚至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另一些研究認為它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還有研究甚至顯示它對健康有不利影響。美國心臟協會的總結意見是豆漿沒有傳說中的“保健功能”。而卵磷脂,主要是用做乳化劑,甚至“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不過,不管這些“活性成分”的功能(有益的或者有害的)存不存在,在豆漿等豆製品中的作用都很微弱。對人們來說,“無害”比“有益”更為重要。在這個前提下,豆漿的“優質蛋白”和“降低膽固醇”使得它成為優質食品。在美國,學術界、工業界、主管部門和多數消費者,傾向於認為用豆漿代替牛奶是一種更健康的選擇。不過,絕大多數西方人很不喜歡豆味,尤其是豆製品在儲存過程中有一些成分容易被氧化而產生很糟糕的味道。所以,美國的豆漿有一個去除或者掩蓋豆味的操作步驟,但中國人都不喜歡,覺得“一點兒豆漿味也沒有”。對奶味的偏好和對豆味的排斥,是豆漿在西方不夠受歡迎的原因。近年來,隨著對健康的關注和豆漿加工技術的改進,豆漿在美國的市場也越來越大。另外,豆漿在儲存過程中比牛奶容易發生聚集下沉,這也給把豆漿製成牛奶那樣的方便食品帶來了難度。儲存難度高,加上市場需求量不是那麼大,導致了美國的豆漿價格大大高於牛奶。
對中國人來說,豆味和儲存的問題都不存在。中國人中喜歡豆味的可能比喜歡奶味的還多一些。人們願意在家裡親自打豆漿,或者在早點攤上買,都是新鮮的,不需要儲存。
與牛奶相比,豆漿最大的劣勢是含鈣量低。用石膏點的豆腐腦對此種情況有一定的改善,商業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